假期告一段落,不少家长可能偷着乐:“神兽”终于归笼,自己可以安心工作了。但家庭永远是最好的学校,家风才是最好的班风,开学后家长们也不能懈怠,而要以更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告诉您一个真相:开学后,家长也不能大撒把孩子一开学,相信有很多家长都想好好放松一下,然而,放松不等于放手不管,彻底的大撒把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快来看看这3种心态,你踩雷了没?为了孩子,可得尽快调整心态了!1.开学了,我就可以安心上班了!也许,我们心里会说:开学了,我就可以摆脱“神兽”的折磨,不用给他做饭,不用天天和“神兽”斗智斗勇。不用担心被群里各种信息干扰,或者被老师批评“监督不到位”。可是这样我们真的就安心了吗?老师只是陪伴孩子短暂的几年,您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您才是孩子永远的导师。 2.开学了,孩子就不会这么懒散了。一些孩子不愿意上网课,不愿意按时作息,不愿认真完成作业,表面看是疫情惹的祸,真正的原因其实是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观念导致的。开学后,如果孩子这些方面没有改变,到了学校也很难改变。平时孩子在学校学习,父母没有亲眼看到他的学习状态,总是想象他在学校很认真。现在全天候陪伴,您看到孩子在网课面前的样子,就是他在学校上课的样子,这才是孩子最真实的状态。了解了这一点,您还需要明白,孩子不是到了学校就自然改变,关键还是在于自律和习惯。 3.开学了,老师比我更会教育孩子。也许,您会说:我不是老师,不懂教育。开学了,老师比我更会教育孩子。谢谢您对老师的信任。可是,我却要说,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现在网络授课,各种优质资源、名师资源随便听,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是没有改变?决定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是习惯、品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家庭教育起作用。学校教育当然非常重要,但老师的教育无法代替家长的作用:孩子从小接受的环境熏陶、成长陪伴,哪一样离得开我们家长?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学校是家庭!孩子的习惯、意志、心态,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难以回天。教育,从来不是哪一方孤军奋战,也不能完全期待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改变。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您才是孩子的未来。家庭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教育才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兼顾几个身份: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们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开学上,不如寄托在自己身上;与其抱怨孩子,不如一起动动脑筋,帮助孩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那么,我们需要兼顾哪几种身份呢?1.把自己调整为“农人”——多一点精心我们先把自己当作农人,家庭是土壤,孩子是我们播下的种子。种子需要我们精心地种植、施肥、除草、打药、收割。所以,我们要做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亲历亲为地培育,小心翼翼地陪伴,全情投入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最好的农人,才能种出最好的“庄稼”,才能收获作为农人的幸福!当然,我们也不能揠苗助长,必须学习、观察,了解“种子”生长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害了孩子而不自知。假期里,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责任人,精心地陪伴孩子上网课,是第一要领。没有哪个农人是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方式照顾庄稼,最后有好收成的!唯有精心经营,才有累累硕果。2.把自己调整为理发师——多一点狠心据说,一个好的理发师,从顾客坐下来的那一刻,一般不会急于动刀,而是先整体思考:看看你的头型,摸摸你的发质,听听你的想法。做好沟通后,才开始大胆理发,同时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再反复修剪。所以,一个好的理发师,总是大胆果决与细腻谨慎相融,大刀阔斧与精雕细琢相辅。试想,如果一个理发师每一刀都理得瞻前顾后,犹豫徘徊,那么顾客会不会对理发师也是心存怀疑,战战兢兢呢?同理,我们做家长的,针对孩子不愿意早起、不愿意上网课或者上网课玩手机,也需要整体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愿上网课?如果是孩子自身惰性的原因,我们就需要像理发师一样,大刀阔斧,狠心一点,该定规则的定规则。像理发师修葺头发一样去修葺错误,用心修正,是我们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3.把自己调整为魔术师——多一点恒心魔术师的特点是心理素质过硬,手上动作要快,具备一些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善于利用道具或者手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个假期,我们有足够的自由分配的时间,为什么不把这个“加长版假期”作为孩子逆袭的机会呢?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课期间”这个“道具”,借助充足的时间和网络资源,为孩子量身打造一个“逆袭方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亲爱的家长,做一个聪明的魔术师吧!静心审视自己的孩子:他到底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他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分析后再制定逆袭方案,多一点恒心,请相信:您的孩子有您的呵护,就会有奇迹!采取一定的行动:执行力才是孩子逆袭的关键亲爱的家长,我们虽然不需要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开学,但需要为开学做好充分准备。有了认识,关键的还是行动。立即行动就是最好的执行力!那么,我们怎么做呢?1.认识篇:全家人举行一场家庭会议,帮助孩子复盘这段时间学习网课的过程,理智分析这段时间的得失,并进行自我修正。2.梦想篇:重新帮助孩子回顾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制定相应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并思考什么样的行动可以让目标看得见。3.承诺篇:家长和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全家人的行动契约,每个人到底怎么做,做好了怎么奖励,没有做好怎么惩罚,真正地做到落实。4.魄力篇:把影响孩子心智的电子产品、游戏工具等进行一次大清理,由父母保管,并定好限时玩耍的时间。5.作息篇:为了监督孩子做到按时早起,举行上课仪式:穿好校服,整理书桌,课前播放上课铃声,模拟学校上课。6.沟通篇:父母拍一段自己的视频,录一段心理话,让孩子听到看到,从而理解父母的苦心。7.效率篇:把当天的事情进行整体规划。采取要事第一的原则进行事务安排,从而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8.陪伴篇:做一个旁听生。坐在孩子旁边,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上课内容。让孩子亲眼看到父母学习的认真和专注,发挥身教的作用。9.调整篇:每天高效一分钟。为了拉近亲子关系,可以每天来一个“一分钟倾听、一分钟赞美、一分钟鼓励、一分钟矫正”,发现孩子的优点就赞美,发现孩子的问题就引导。10.监督篇:每天一次大检查。每天坚持真正落到实处地检查孩子作业,查看群信息,关注孩子表现,兑现家庭契约。11.身体篇:每天半小时运动。身体是第一位,是防疫的关键保障。每天做好眼保健操,保护好孩子的眼睛,同时陪伴孩子体育锻炼。12.阅读篇:共享亲子阅读时光。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亲子共同阅读。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永远不会学坏,一个热爱阅读的家庭是不断成长的学习型家庭。13.意志篇 :打好一个持久战。做好“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准备,陪伴孩子需要坚持不懈,这不是三分钟热情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的告白。亲爱的家长朋友,现在您的家庭就是学校,您的家庭就是教室,您的家风就是班风。为了孩子,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为开学做好充分准备,相信,最大的依靠是我们家长自己!
前言:一位美国妈妈,在儿子13岁生日那天,给孩子买了一部iPhone手机。同时,这位妈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8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并声明,如果儿子做不到,她将会把手机收回。认真阅读这18条家规,就会发现其中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方面,而且在这封信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一条: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这部iPhone手机是我的,是我买的这部苹果智能手机。现在我将这部手机借给你使用。妈妈是不是很伟大?解读:这是财产权问题。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父母给孩子买了生活用品,财产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这跟我们的孩子向父母索取天经地义,不给就躺在地上打滚,父母如果做不到,还觉得对不起孩子,真的有着天壤之别。第二条: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iPhone手机的密码。解读:这是知情权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父母拥有手机的所有权,所以父母才有权知道手机的密码。更重要的是,13岁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作为家长应该享有孩子秘密的知情权。手机作为孩子的社交工具,里面隐藏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家长有权知道,此时隐私权应该小于知情权。在国内,甚至发生过未成年孩子以伤害隐私权为名告看自己手机的父母的事情,想想就可笑。第三条:如果手机响了就接听,这毕竟是一部手机。接听电话时要注意礼貌。如果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你更要接电话。不可以忽略妈妈和爸爸打来的电话,绝对不允许有这种情况发生。解读:这是礼貌的问题。手机可以和人交流,当然会涉及社交礼仪。我们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恐怕不只是接电话这一点吧。具体到父母身上,孩子一定要及时回应父母的关心。第四条:在有课的时候,每晚7点半要及时将手机交给妈妈或者爸爸,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在晚上9点交。晚上我们会将手机关机,在第二天早上7点半开机。在给你的同学打电话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家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尊重我们的家庭,那你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解读:要尊重别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个,我们很多大人也应该学学啊!第五条:不准带手机去学校。如果你需要和别人通过手机联系,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这是生活的基本技巧。解读: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另外,语言比文字更容易交流,沟通效果更好。第六条:如果手机掉马桶里了、掉地上了或者丢了,你必须对因此而产生的维修或者购买新手机费用负责。你可以割草坪、照顾小孩来挣钱,也可以将父母给你过生日的钱攒起来。上面我说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大,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准备。解读:这涉及到财产权、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比如里根总统小时候由于违规燃放炮竹被警察罚款,就是父母借给了他罚金,11岁的他打了半年工才还清了父亲的钱。这跟我们“儿子犯错老子承担,惩罚儿子老子掏钱”相比,显然更有教育意义。第七条:不允许使用科技伎俩来撒谎或者欺骗别人。不准用手机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解读:做人要诚实善良。第八条:如果有些话你不想当面、或者在电话上和别人说清楚,不准通过手机来发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表达。解读: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第九条:如果有些事你不能在家里和父母说的话,更不许通过手机发短信、邮件等方式向别人表达。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解读:父母才是最亲近的人。有问题先自己反思,然后和父母沟通,没有什么事情是朋友可以知道而父母不可以知道的。第十条:不准用手机浏览色情信息。只能搜索那些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拿得出手的问题和信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好当面向人请教,尤其是向妈妈或者爸爸。解读:未成年人不涉黄,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底线。第十一条:公共场合要么关机,要么调成静音放起来。特别是在餐馆、影院或者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你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不要因为这部iPhone而改变自己。解读: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想想,我们每次开会前,领导总要说一声,关闭手机或静音。其实,这本是我们从拥有第一部手机就知道的基本使用准则,这本是没有手机我们也应该具备的修养啊!第十二条:不能发送或者接受带有你(或者他人)身体隐私部位的图片,更不能以此为乐。虽然你很聪明,但是有时候会有人诱惑你这么做,我相信聪明的儿子知道如何拒绝这种人。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很有可能会毁掉你的大好年华,甚至你未来的大学生活。网络实际上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很难去挽救,尤其是那种能败坏人名声的事情。解读:告诉孩子黄毒的危害,和第十条有相同之处。第十三条:不能用iPhone手机录制特别多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其实你根本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存在你的记忆当中的。解读: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第十四条:外出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是一种安全而又明智的决定。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学着过一种不带手机的生活。这样你就会比那些社交控、微博控更强大,因为你能够坦然地过一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生活。解读:不要被手机绑架。第十五条:尽量下载一些新鲜的或者经典的音乐,不要和你的同龄人一样都听相同的歌曲。你们这一代人对音乐的接触要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代都方便,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解读:不能从众随大流,要有自己独特和超前的地方。这似乎不仅仅是在说手机。第十六条:时不时地玩一些单词游戏或者脑筋急转弯等益智游戏,这对提高你的智力有帮助。解读:寓教于乐。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第十七条:要对现实生活充满兴趣,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倾听小鸟的叫声,时常出去散步或者和陌生人谈话,要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解读:不要当低头族。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第十八条:如果你因为这部iPhone手机而将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我会将这部手机收回。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请你记住,我亲爱的孩子,妈妈和你都在学习,我是你团队的一员,我们永远会在一起的。解读: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事了如何处理省去很多麻烦。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显然,这封信不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一位母亲完整的教育理念。其实仔细看看,这位母亲从做人到做事的那些要求,简直就是一部“中小学生守则”!只不过,她是以手机为载体,把那些抽象的名词更具体化了而已。家长们认真研究一下这18条手机使用家规,也许能够悟出更多……
8月19日,网传广东一考生被曝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专业为“人工智能技术”,家人为其花四五万元准备办酒席,还准备戴大红花游行,荣耀门楣,不料惊动当地教办,一查发现是假的,父亲得知后被气昏。 据红星新闻报道,19日下午,雷州市调风镇镇长陈某汉对此事回应称,曹某伪造录取通知书一事为真,所幸及时发现并处理,未造成太大负面影响。至于网传曹某父亲气到住院,还说“考的还没我血压高”,则是谣言。陈某汉回忆,8月7日下午5点半左右,曹某所在村村干部朱某将曹某的录取通知书发到当地政府工作微信群里,“我看到这份通知书上有错字,觉得不真实,就打电话给湛江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一核实发现是假的。我又赶紧打电话给朱某,让他不要传这个事,不要放鞭炮,让他把村里的横幅撤下来。” 网传曹某实际分数语文82分、数学49分、英语22分、理综82分,总分235分。陈某汉称,通过教育系统查分,曹某实际高考分数确为235分。镇长陈某汉称,因为此事及时处理,未造成太大负面影响,曹某也意识到错误,心理压力很大,觉得对不起亲人朋友,也期待社会给予宽容。 网上也有人表示,这名考生可能是为了让父母宽慰、开心,不小心弄巧成拙,用错了方式。此外,潇湘晨报报道,雷州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的高考成绩是235分,确实是伪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目前此事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片面的爆料信息会导致网友有一些过激言论,担心会影响到该名学生的心理状态。害怕考生承受不住压力,做出过激行为,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善待这名考生。
15日,2020年教育部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开通仪式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出席。开通仪式开始前,郑富芝看望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全国资助战线工作者致以问候。“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制度保障。今年是教育部开通热线电话的第16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社会对学生资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020年,教育部将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受理时间又延长了一周,具体受理时间为7月15日—9月18日(含周六日)早8:00—晚20:00,是历年来开通时间最长的一年。教育部同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央高校及地方高校全面开通2020年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需要特别提醒同学和家长:开学前后是诈骗高发期,同学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抵住诱惑,避免上当受骗。学生与家长如有高校资助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进行咨询。
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李依环 实习生罗丽莎)2020年全国高考已落下帷幕,各地也陆续公布了高考成绩查询时间。人民网教育频道梳理了多地的查分时间及查分方式,以期对考生有所参考。
7月14日,成都市2020年中考即将正式开考。7月13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消息,提醒考生相关注意事项。记者获悉,英语考试科目结束后,成都市教育局将发布中考试题和参考答案。此外,成都教育考试院将向考生免费提供《2020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普通高中报考指南》和《2020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职学校报考指南》。7月29日13∶00,成都市教育局将在其官方微博“成都教育发布”开通考生查询中考成绩通道,并于7月29日15∶00开通志愿填报系统。成都市教育考试院提醒,根据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请家长不在考点周边聚集,共同营造安静、安全的考试环境。
走下考场,湖北省通城县一中高考生刘静并没有“解放”的感觉。在回家的路上,父女俩基本没有交流。父亲刘德杰说:“看得出她有些失落,但也不敢问她考得怎么样。”疫情期间居家复习,家人关于高考的言论都会让刘静感到焦躁。回校复课到参加高考两个多月,并没有缓解她心中的焦虑。高考前埋头复习,复习安排以分钟计算;如今闲下来,反倒让她手足无措。“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高考就结束了。”这届考生“太难了”,种种不确定性,始终伴随着他们。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因疫情而延期开考,部分地区还受到洪涝影响。面对这样的特殊经历,每个考生都可能经历的恐慌、抑郁、焦急大哭,并不意味着在考后就会全然不见。哪怕高考结束了,考生心理依然容易出现波动。家长和考生该如何应对?哪种心理调适方法更有效果?放松与狂欢不是一回事高考结束后,只在家安分待了一天,湖南考生吴天天就公布了自己的出行计划——和三个同学一块去长沙,“玩三天三夜”。拗不过女儿,虽然有点担心,吴天天的妈妈还是同意了。“最近几个月一直复习,都没放过一天假。孩子确实该放松放松。”只不过,她一再交代女儿,注意安全。和吴天天一样,大多数考生在长期高压过后,出现“强烈的补偿心理”,狂吃、狂玩、狂睡,甚至熬夜打游戏,选择肆无忌惮地放松自己。“长期压抑和焦虑之后,考生应该对紧张疲惫的状态进行调整。但是,大部分考生把高考后的放松,理解成了狂欢。”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宋广文认为,事实上,放松与狂欢不是一回事,放松是必需的,但狂欢往往会过度。“冲刺阶段,争分夺秒,考生们高考后身体都处在疲劳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宣泄过度,容易造成劳累,加剧疲乏而引发健康问题。”宋广文建议,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放松活动,例如旅游、交友、运动。他还提醒家长,不能因为考试结束,任由着孩子们怎么高兴怎么玩,家长们也要适度引导和监督。不要对成绩和未来过度担忧高考后,有位考生在知乎上发帖称,“连续三天失眠,体重直下六斤”,“不敢对答案,不敢相信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害怕与梦想擦肩而过”。和“过度放松”相反,焦虑并未因为高考结束而消失。高考结束后,大家的视线会转移到对考试分数的期待上来,“情绪心理出现新的变化”——担忧考上目标大学的可能性。北京市十八中教师马杰发现,“一些学生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多少还是会焦虑不安。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因自我期待比较高,对完答案后,患得患失”。既然是考试,就会有成绩高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认为,不要对成绩和未来产生“灾难性思维”,即过分看重高考和人生道路的关系,将高考成绩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唯一基础。“考得好未来发展就好,考不好就完蛋了,这是明显的误区。对年轻人而言,无论什么时候,真正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彭凯平说。高考过后,从按部就班的轨道上脱离,考生们容易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此前因复习占用了大量时间,高考后,考生应该多和朋友、家长互动交流,以弥补社会关系。”彭凯平还建议,可以列一个“兴趣清单”,把那些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付诸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结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预期做一些安排。这样,既可以获得快乐体验,又能为与大学生活建立联结做一点心理准备。“人从来不是被过去所决定,而是被未来所决定。”彭凯平说,在适度放松后,考生应着手考虑未来专业发展等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以便适应大学阶段独立生活、学习的要求。警惕不良归因心理疫情影响下的高考,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特别的一次。“疫情让孩子们不得不转入网上备考,很多考生都觉得自己不够自律,备考不充分,担心考得不好。大家其实都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约与2008年的1050万人相当,但2008年录取人数只有565.9万人。“今年如果高职继续扩招,高考总录取规模可能会在1000万人左右,比2008年增长400万人以上。”陈志文表示,“换句话说,高考录取率正在逐年提升。考生和家长都没必要过分紧张录取的问题。”“疫情、洪灾客观存在,对人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不能怨天尤人。当然,在这样的重大疫情面前,考生们心理有所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但绝不能因为客观的困难或者一时考试成绩的好坏,就产生破罐子破摔、放弃努力等消极心理。”宋广文认为,“即便是高考成绩因此受影响,也要警惕不良归因心理:不能夸大疫情、洪灾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过分依赖外归因,将自身的责任推卸或转嫁到其他因素上,而不分析自身问题,意味着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尽管高考结束了,家长们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高考传导的压力,容易让考生出现非理智行为,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陈志文提醒,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原因可能很多,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唠叨。可在填报志愿或入学前,与孩子认真谈一次话,探讨未来人生的发展路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一考不能定终身,胜负不在当下。在彭凯平看来,“高考是一个过去式,人生还有很多做选择、判断,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调整的过程。”
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近日,一项面向全国80余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33.9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6.75%的大学生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一些人对第一份工作有很高预期,有的强调专业必须对口,有的非进大公司不可,有的坚持“宁可待业也不凑合”。于是乎,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立即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旅游、宅在家,寻找适合自己的求职方向,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现象被称作“慢就业”。对第一份工作高度重视是必要的,“慢就业”作为一种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均不应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流心态。对一个国家而言,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充实,大学毕业生是最具活力的新鲜血液,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等待里;对一个家庭而言,每个人各干各的一份事去,正是安居乐业的题中之义;对毕业生而言,走出象牙塔,尽快进入社会这所更大的学校,磨砺心志、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正是一种应有的历练。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适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接受“过渡性工作”,无疑是一个明大势、识时务、懂变通的明智之举——每个人都希望第一份工作起点高,接触的人优秀,学到更多东西。只是僧多粥少,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一步到位,找到“叫得响”的工作。况且,就业的道路千万条,不去闯一闯、试一试怎么知道好与不好?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都发端于微末。马云的第一份工作是学校老师、李书福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人照相、贝索斯的一份工作是麦当劳帮工……正如专家所言,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对很多人来说,在行进中不断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战略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远。这不是否定“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更不是鼓励毕业生在凑合、将就中不假思索地敲定工作,而是揭示一个严酷的社会现实——真正的职场、真正的生活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一路鲜花盛开,也未必总会按照我们规划和预期的方向发展。人这一生,毕业第一份工作只是一个节点。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次优选择、第三第四选择,乃至过渡性工作都未尝不可以尝试。从发展的眼光看,人生不就是从这里过渡到那里,努力抵达梦想的过程吗?每一个过渡,都是人生的一个点,都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给毕业生演讲时说的那样:“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勇敢走出去,在职场边干边学,那些点终将连在一起,构成多姿多彩的人生。
夏季天气炎热,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季节,该如何避免溺水发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表示,由于小婴儿的活动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水深2厘米即可发生溺水,且2分钟即可导致窒息。“缺少有效看护是造成儿童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时儿童自身也应该防范溺水风险。”王荃提示。儿童不要高估自己的游泳技术,要在配有正规资质的救生员的安全水域内游泳,不要去危险或不熟悉的水域或水体,不要在水中做危险的动作。此外,饥饿时、饱食后、太困太累、生病了都不要去游泳,一定要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游泳,以免发生意外。如果选择在游泳池游泳,是不是就没有溺水风险了?王荃表示,即使在游泳池,未成年人也必须要有家长陪同或者结伴。游泳时要位于救生员的视线范围内。游泳前要认真做热身运动,避免下水后因水温过凉,刺激后引发腿抽筋,发生溺水。王荃表示,如果发现他人发生溺水,儿童一定不要自行下水施救,应该及时呼叫援助,可以在岸上寻找可用的工具抛向落水者帮助他漂浮。在水中救人不要正面相救,溺水者可能因缺氧窒息的恐惧抓住施救者不松手,从而将施救者拽进水里,最终可能二人都会沉入水中。“不建议在水中实施胸外按压,将孩子救离水体后一定不要实施各种方式的控水,这样做会耽误救治。”王荃说,离开水体后一定要尽快开始心肺复苏,同时避免只按压、不人工呼吸。
今早10点开始,2020年成都市小升初大摇号已经开始报名了。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成教办〔2020〕7号)规定,市直属学校(含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按规定承担的公办学位计划,下同)实行网上报名、电脑随机录取的办法。6月24日,成都市教育局公告了相关事项。(表中所列计划包含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直接安排就学计划)中心城区户籍学生及已在成都市小学就读、符合条件申请在中心城区就读的随迁子女均可报名参加市直属学校电脑随机录取。郊区新城户籍学生及已在成都市小学就读、符合条件申请在郊区新城就读的随迁子女可报名参加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的电脑随机录取。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区、温江区、郫都区、新都区希望报读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以及郊区新城希望报读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的学生和家长需注意:按当前成都市中考政策,此类学生均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并参加后期各项考试,在报名时自主选择、确定升学区域(学籍所在招生区域< 即“5 2”区域>或户籍所在招生区域)。公布成绩后,考生按报名时选定的升学区域政策填报志愿、升学。如果学生选择“5 2”区域作为自己的升学区域,不能享受指标到校生政策,可以报考“5 2”区域范围内公办普通高中调剂生计划、民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五年制高职(师范)招生计划。若三年后成都市中考政策调整,按调整后的政策执行。报名时间为6月28日10:00至7月1日17:00。每位学生限报上述5所学校(校区)中的一所学校(校区)。使用小升初毕业信息采集时已注册的用户名(学生本人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小升初服务平台,进入“市直属学校等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成都市直属学校报名电脑随机录取于7月10日进行。若报名学生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则直接录取所有报名学生;若报名学生人数超过招生计划,通过电脑随机录取确定学位。学生家长可通过小升初服务平台的“市直属学校等网上报名”系统和“小升初学位确定结果查询”系统查询学生录取结果。被市直属学校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公办学校下一批次的划片入学或划片电脑随机录取。关于入学政策,熟知的都是报名摇号这一系列的操作,实际上,在招生入学的过程中,还有一条路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在成都,高层次人才子女可以享受教育优待政策,那么哪些人属于高层次人才呢?主要包括来蓉工作的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江学者计划、天府万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成都市政府津贴享受者,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市优专家以及经省、市级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同层次优秀人才。市优专家以及经省、市级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同层次优秀人才。这句话很重要,通俗的说,就是需要与各区相关部门详细咨询确认,因为认证细则可能存在区与区之间的差异,行业与行业时间的差异。2020年5月11日,成都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20年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流程及解读。几个重点:就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的,在子女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县(市)区范围内选择;就读普通高中的,在子女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市域范围内选择,选择就读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需达到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录取控制;择校权只有一次(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期间)。第一步:申请人登录成都市教育局官网下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表》,按照表格中“填表须知”的要求如实填写个人及子女信息,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资料。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未履行告知义务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1、学前教育入园申请:按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办理,具体咨询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2、义务教育段入学申请:选择市直属学校的(适龄儿童户籍须在市直属学校所在区(市)县;若适龄儿童为非成都市户籍,则适龄儿童实际居住地在市直属学校所在区(市)县),应于当年5月31日前将相关申请材料交市政务中心教育窗口;选择区属学校的,按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办理,具体咨询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就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区属学校的报相关区(市)县教育局,申请就读市直属学校(包括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的报市教育局。)3、高中段入学申请:应于当年5月31日前将相关申请材料交市政府政务中心教育局窗口。第二步:属于市教育局办理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由市教育局后台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返回市政务中心教育窗口;属于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按区(市)县规定办理。第三步: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承诺时限内,告知申请人办理结果。(高中段在全市中考统一招生录取第一批录取。高层次人才子女在网上公布第一批录取结果时,凭中考网络应用通行证(身份证号和密码)登录中考网络应用服务平台,进入“录取结果查询”查询本人录取结果)。1、户籍、学籍均在中心城区,且户籍学籍一致这种学生的小升初情况最简单,因为没有什么限制,可以参加成都小升初公立和私立的所有批次, 包括大摇号、小摇号、私立摇号也就是说私立和公立都可以同时选择,私立和公立为两条平行线,相互不影响,最后选其一就行。2、户籍、学籍均在中心城区,但户籍学籍在不同地区这种情况也常见,和第一批次差别不大,但是参加的依据是以 户籍为准,学生可以参加 大摇号、小摇号、私立摇号。注意:不能参加学籍所在地摇号。3、户籍、学籍均在中心城区同一区,但户籍学籍不在同一划片这类学生可参加大摇号、小摇号、私立摇号。但小摇号又是按照什么来呢? 这就和每个区的规定相关了。根据各区往年的情况来看,一般是按照学籍来进行小摇号,但可申请转片按照户籍来摇号,有的就直接规定是按照户籍来摇号。这个主要要看每年各区的具体政策。4、户籍在中心城区,但学籍不在中心城区这些学生可以参加大摇号、小摇号、私立摇号。但小升初摇号在户籍所在区。5、学籍在中心城区,户籍不在、办理了随迁子女入学申请并未变更居住地这种情况属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情形(居住地没有发生过变更且就读的居住证对应小学),学生可以参加大摇号、小摇号、私立摇号。小升初摇号在学籍所在区。6、学籍在中心城区,户籍不在、办理了随迁子女入学申请且变更了居住地这种情况就相对局限了,学生可以参加私立摇号。如果民办和公办批都没有被录取,最后就由变更后的居住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入学,教育局会保障学位。
6月9日,由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走进中南林”暨软件业专场招聘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办。这是疫情发生后,在湖南省内高校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招聘会。据了解,当天共有2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或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摄每所高校的就业登记表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数字背后,都凝聚一群人的呕心沥血。校园的体育馆,第一次没有了一长溜的企业负责人和申请offer的同学。2020年的春季,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种新的方式与用人企业接触——“打开公众号,点击完善基本信息,浏览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听宣讲,网上面试……”春节后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机会。在湖南,位于长沙南城长沙理工大学是最早报出就业喜讯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该校就业率达74.7%。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国人措手不及。传统春招季中的“金三银四”辉煌不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尝到肉的味道“以前春招秋招,体育馆里至少有几百家企业来,人潮滚滚。疫情后,两边都不能面对面了解,怎么有效果?”一位长沙高校的就业处处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时大家都有些发蒙。相比之下,长沙理工大学算是赶了个“早集”。该校招就处处长曹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为836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该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就调整了春季学期的就业工作方案,抓紧与用人单位联系,并向应届毕业生致信,传递调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处在官微、官网推出“首届春季毕业生线上视频双选活动周公告”,将线下招聘活动全部转为线上。长沙理工大学的行业特色鲜明。曹瑛说,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专业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整个寒假,招生就业处所有人都在“疯狂”联系用人单位,寻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解决网上宣讲、网上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的技术问题,打消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的顾虑,一度“电话打爆,嗓子喊哑”。据悉,长沙理工大学早在一两年前就尝试“云招”,鼓励学生做电子简历。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内首次尝试电子签约。这无意中为应对疫情后的尴尬局面做了铺垫。倾注全力于“宅家就业”的湖南远不止一个高校。近日,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疫情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就业工作转向“空中频道”,设法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网络桥梁”。目前中南大学就业服务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驻单位15747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单位及岗位数据,并运算分析趋势及原因,这极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曾因考研错过秋招的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小蔡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连声夸赞“云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简历后一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找到如意的工作。徐赞介绍,不久前结束的中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第一场大型网络招聘会上,1055家单位参加,提供6.8万多个岗位,收到的学生简历超过1.5万份。抱团取暖与内联外引作为985高校,尽管采取了诸多努力,截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6月初采访时,中南大学就业率也只略高于去年同期。以医学生为例,受疫情影响,国内医院大多无法正常运营,卫生系统招录人员的工作往后推延。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毕业生,首当其冲。疫情之下,除了独立举办大型网络招聘会,湖南各大高校纷纷采取与外校结盟方式化解重压。中南大学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强强联合”,举办专业特色鲜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双选会,还上线了“同饮一江水·湘鄂一家亲”三校联合2020届空中双选会;同时,他们还与各关联高校一起举办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医学行业的空中双选会,“资源共享,一起吃饱”。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说,从春节后到5月22日,该校一共举办了线上招聘会23场,与43个省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对接,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超20万个。这些岗位不是“独食”,而是对所有学校学生开放竞争。同在岳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则采取“内联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该校招就处处长周俊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截至当日,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个百分点。“数据没有一点水分,这是全校拼到极致的结果”。周俊直陈疫情后的就业之难:作为中南地区知名高校,彼时学校一声招呼,至少一两千家单位会来线下招聘,而且他们还要审核筛选一遍,校园内挤得满满当当。疫情之后,线下无法开展招录工作,云校招等3个招聘平台成了主战场。“早期效果都不错”,周俊说,但在几十次实践中,他们发现不太适应云招聘的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就像网恋一样,还是要见面才能谈结婚吧?”挖掘内部潜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动员校友资源、发挥授课教师的人脉作用,成了各个学院的基本动作。负责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说,很多学院都是利用自身影响直接越过平台“穿透”到用人单位,这样解决了网上招聘的信任问题。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师也上阵发挥余热。疫情来袭后,长沙理工大学79岁的退休老教师陈均杰在线上为学生就业奔波,通过语音电话跟单位联系,推荐了10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冷面如何成热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研发现,许多高校的文秘、财会、新闻、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受疫情冲击很大。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学生在今年的就业中优势明显。部分文科专业,因为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线下教培机构受到冲击等,形势相对严峻,让他们最为操心。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马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文介绍,此前的“香饽饽”这届却遭遇大困难。为帮学生谋求出路,学院费劲心力,根据行业现状,提出了“跨界就业”的工作思路,把毕业生引导到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科技等领域就业。院长钟永德带头,先后通过登门拜访等方式,“敲开”了20余家企业的“大门”。得知湖南一家传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后,他们推荐了6位同学参加应聘。其中,刘明静、黄曼荷等4位同学顺利通过录用考核,拿到毕业证后即可正式签约入职。张学文说,掌握用人单位需求至关重要。院学工办老师经常主动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在满足岗位用人的前提下,对毕业生的简历表述、面试指导进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慢慢扭转被动局面。湖南师范大学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游学院206名学生中,6月上旬时,就业人数已经过半。在中南大学的就业榜单中,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学院排在前列,就业率超过八成。中南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赞认为,局面得以扭转,一方面有院领导班子拿出全部人脉的因素,另一方面,该院对于就业抓得很早。大一就开始推进就业教育,大二阶段模拟的职场应试,做简历和培训。“早起的鸟儿飞得更远!”然而,也有几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沙的高校有着区域优势,这是湖南其他地方学校无法比拟的。尤其不在长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类专业承受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以前说公务员考试,名校学生考不过普通学校的学生,但现在这一项工作延后了。”他们建议,动员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师招录、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疫情中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统和他们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从数据来看,实用性岗位的需求大于研究性岗位,理工科超过文科类。上述学校的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都很抢手,但一些冷门专业依然难以撬动。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少增137万人。而从一些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部分民企的薪资有所下调,部分甚至高达30%。多位高校招就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学生以往届薪水为参考,用人单位则需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形势。例如,湖南高校往届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万元。而如今,能开出30万元以上年薪的企业锐减,这又导致很多毕业生把目光聚焦更稳定的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徐赞说,有色采选冶企业是中南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强项”,但前几年有断层迹象。疫情后,这一板块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业数据翻倍增长。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录了几十名学生,华为领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毕业生的交通学院就业率高达90%,其中,去国家铁路、轨道交通集团、中车集团就业的就有150多人。也有高校反映,法律专业学生就业也有苦乐不均的问题。律所有大量机会,薪酬增长也快。但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公检法部门,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业欲望不积极。“我们想有一碗饭先吃下去,但学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饭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招就部门人士则指出,人才高消费的理念导致的毕业生学历提升愿望在增强,不就业、慢就业现象逐步凸显。市场化倒逼教改周俊说,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想进大城市,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下降。“有辅导员联系单位后给家长打电话,一听不在大城市,家长就一口回绝,说再养孩子一两年不费事。”他感慨,当年,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下基层锻炼成熟后再上来,但现在家长的目标太现实了。他认为,这样的定位有误差,因为家长的愿望、孩子的能力与市场的实际要求往往有差距。例如,长沙市有编制的教师是很多师范类学生向往的岗位,但考试竞争压力高达1∶500,应届生不仅要和全国优秀学生竞考,还要面对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辅导员做工作,可以去民办学校锻炼几年再来试,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级的学校,这样机会更多。但知易行难。”周俊说,国家给了许多政策,企业也有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成为关键。他常拿一个事例给学生们作宣讲:原来他带过的一个助理进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数月,结果因为压力太大又返回长沙,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经历一次后,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该校未就业的学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数在等更好的机会。其实国家经济体量大,等慢慢恢复后,就业问题总能解决。“从历史上看,再难,几年也消化了”。今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视。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认为,教学质量才是承载就业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要对标社会的要求改造,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时而动应需而变,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就处的负责人也表示,今后招生与就业更要建立联动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各高校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并将此作为一种资源来掌控,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市场脱节。高校求大求全,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的专业,会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不需要的人。这其实是一种巨大浪费。周光礼说,德国、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高校结合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鉴。国内像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高校已经在推进改革步伐,并裁撤了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他认为,这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倒逼所致。而未来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高校要建立内省和评价机制,把大学的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产教一体,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工作与社会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