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小升初的日程安排已经确认下来,往年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民办学校已经排起了长队,家长孩子四处奔考。今年却有所不同,在民办学校100% 摇号的新政策下,小升初这人山人海的现场以后都不会看到了。同时今年小升初的网上报名也即将开始。今年小升初日程安排表如下:这几个时间节点比较重要——6月11日,网上将公布流水号和公办初中的对应区域,特别说明一下,这个流水号相当于娃娃小升初的身份证,非常的重要一定要记住了。6月12日-13日,民办一贯制学校自愿直升本校初中部的符合条件的学生网上申请参加直升。在100%摇号政策下,民办学校的直升还是有的,但还是需要自己在网上进行直升申请填报。(注意:已经参加校内直升的学生,不再参加其他民办学校网上填报志愿和电脑随机录取。未在网上申请参加直升的,视为放弃本校直升。需要参与直升的学生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时间了。)6月19日-22日,成都户籍学生、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以及符合政策的学生进行民办初中网上报名。6月12日-22日,成都市外户籍学生进行民办初中网上报名。(注意:民办学校志愿填报只能填报一所学校)下面是很多家长比较关注的,大摇号与小摇号时间!6月28日-7月1日,今年公办大摇号报名时间。娃娃能不能去到好学校就看这一次咯。(民办初中与大摇号初中都是在7月10日统一摇号,进行了大摇号报名的家长一定要注意。)7月17日,公办小摇号时间。小摇号不需要家长报名,只要没有被大摇号学校录取,那么就会自动参加到小摇号。7月18日-19日,网上进行公、民办学位最终确认。(一定要在网上进行学位确认,如果过时不确认,系统会自动确认公办学校哦!)这是重点:家长可以进行民办初中的网上报名,同时报名参与公办初中的大摇号与小摇号,如果摇中了民办初中与大摇号,那么就需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如果没有摇中大摇号,那么就需要在私立学校与小摇号中选择一个学校最终就读。(民办报名与公办摇号的同时参与一定能找到“最优解”。)近期,多地方小升初实施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就近入学并且采取民办学校摇号录取的政策。“摇号入学”凸显教育公平性从2018年开始,成都市民办学校有30% 的名额用于摇号,另外70%的生源依然采用面谈的方式来确认。而今年30%的民办学校摇号名额提升至了100%。这样的操作会带来怎么样的升学“风暴”呢?以往到了6月,甚至还没有进入6月,家长就会带着小孩到各个学校进行“小考”或者“面试”,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前奏。民办学校100%摇号后,就意味着这些“小考”、“面试”消失,想要就读民办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就被拉上了同一起跑线,能不能上到“好学校”,就不是“小考”或者“家庭能力”决定的,而是全凭“摇号”来决定。总的来说,在新政策下,免试、随机的摇号方式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压力减少,一贯制学校或更受青睐在还没有实施民办100%摇号前,不少家长为了让娃娃拼民校,应对面试与小考,基本上没有周末,以身边的人为例,基本上每周末和假期都会进行补习,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娃娃辛苦,家长也很心累。摇号政策开始实施后,大大的减轻的娃娃的学习负担。公民同招政策发布后,民办小学加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或更加受到家长的青睐。一贯制学校的教学延续性更有保证。同时,在民办100%摇号政策下,民办学校的直升政策还是有的,以后一贯制学校说不定会成为家长的优质选择。生源差异大,教育保质是问题民办学校100%摇号,意味着“学霸”没有了“面试”的机会,民办学校的生源优势将减少,生源差异性变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入学后可能不适应学校的课程,生源的差异将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挑战。对普通学生来讲,上“好学校”的几率变大了,但是学校是否适合,还需要家长们多为孩子评估考虑,适合孩子的才是真正的“好学校”。
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6月8日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一个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教育部此次出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看来,“这一表述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加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要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三个重点:紧抓“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需要着力加强“五个注重”,即: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第一,明确教学内容重点,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第二,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落实高职、本科国家教学标准和学位基本要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分类落实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第三,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落地落实,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能够真心感受到、切身体会到。一方面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一方面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四个统一:让思政元素从专业课程中自然长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坚持“四个相统一”。一是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二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四是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看来,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认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关键跃迁”。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认为,“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省考姗姗来迟。6月8日,四川省公招正式拉开大幕。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官网人事考试专栏获悉,该网站昨日已开始更新公务员招考公告信息。截至昨日下午2点,已有“2020年上半年省级机关(单位)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参公人员)的公告”及“2020年上半年四川省监狱系统和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人民警察)的公告”发布,其他岗位信息还在陆续发布中。根据《招考公告》,此次招考对象的年龄在18至35周岁(1984年3月1日至2002年6月11日期间出生),2020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即1979年3月1日至2002年6月11日期间出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岗位要求招考对象为“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其“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即具有在县(市、区)及以下党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的经历,在各级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的经历。《招考公告》中明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为1年。对新录用公务员的管理,按照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有意报考的考生请注意,本次招录采用网络方式报名。报名时间为2020年6月11日至6月17日上午8:00,报名网站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http://rst.sc.gov.cn/)“人事考试”专栏。另外记者6月8日从成都市人社局获悉,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社局联合启动了2020年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以下简称“一村一大”)计划定向招募工作,成都全市计划提供“一村一大”志愿者岗位不少于2000个。从6月8日起至7月底,成都定向招募871名村(社区)综合管理岗位和党建指导员岗位工作人员。据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村一大”计划定向招募活动是落实《成都市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中“扩大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岗位供给”的首个落地项目。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小朋友居家绘制的彩色蝴蝶贴上玻璃门,穿着“小河马”外衣的智能测温仪已经在幼儿园门口等着“小朋友”到来。3日上午,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开园演练,6名幼儿园老师扮演“小朋友”开启全流程返园演练。根据安排,随着6月8日起具备开园条件的幼儿园陆续迎来返园儿童,北京市大中小幼都实现返校复课。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幼儿园看到,为了迎接小朋友返园,幼儿园新增了不少设备。比如,穿着“小河马”外衣的智能测温仪,高1米2左右,不仅可以实现无接触测温,而且可以通过“握手”帮助小朋友完成手部消毒。园内的地面上一米线标识也被绿色“小脚丫”替代。幼儿园甬道两侧也摆放着老师们精心绘制的“七步洗手法”“入园怎么做”等漫画。该园保教主任于静说:“幼儿园老师提前一周就开始为迎接小朋友们返园做准备。尽量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既不感到约束,又能保持与其他小朋友拉开距离。”教室里,每个座位都贴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名字,将座位固定下来。“原来一张桌子是4个小朋友同坐,现在调整为一张桌子两位小朋友。盥洗室的地面上也贴上了绿色小脚印。在孩子们回来后,我们的洗手池和厕所都是隔一个使用的。”大一班老师介绍道。于静还介绍,该幼儿园的三个小操场上划分出5个区域,每个班有独立的活动区域,同时将来还会错峰使用。该园园长王岚介绍,目前500余名在园儿童中有300余名儿童家长提出了返园意愿。“虽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回来了,但是各班老师的配置不会减,比如大班还是每班配3至4位老师。”于静表示,复园前,各幼儿园会通过“云家长会”的方式告知各种入园须知,并在返园前一天与家长签订返园承诺书。在园时,孩子不戴口罩,其他入园的老师在园期间将全程佩戴口罩。“把孩子们送过来,请家长放心。”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教育系统在分批分次复学返校中,把学前阶段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疫情防控标准的动态变化,让他们在返回幼儿园的时候,能够有更加好的环境和前期准备。幼儿园将于6月8日起复园,这意味着本市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他还表示,在幼儿园开学的准备当中,市教委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要求,从39条扩充到50条,增加了对幼儿如厕、睡眠和活动等的具体防疫要求。所有幼儿园教职工在开园前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同时,要求各幼儿园在本市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本园的特色做出进一步细化。李奕强调,在幼儿园开园之后,在防疫检查和标准的要求上,更加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此外,还强调进一步压实家长责任,希望幼儿园和家长做好配合。(记者 武文娟)
上海市卢湾中学一名班主任与学生们在线上课互动。新华社供图近期,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依然在上网课。网课教学效果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效果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被指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答疑群流于形式、学生上录播课兴致不高等。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470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受访家长认为本学期新课网上教学效果好,41.6%的受访家长认为效果差。新课在网上开讲后,73.9%的受访家长感到自己的负担增加了。69.6%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知识点学习情况,课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解。70.5%受访家长发现孩子看录播课注意力不集中家住河北的陆君(化名)有个读三年级的儿子,据他介绍,孩子平均每天有三节网课,每节课不到半小时,下午用1个小时做作业,晚上集中复习白天的功课。“我儿子自制力比较差,除了每天必须的学习用时,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看电视、打游戏。”陆君坦言,他非常担心孩子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调查显示,58.3%的受访家长认为本学期新课网上教学效果好,41.6%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差。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家长感到效果好的比例最高,达61.4%,其次是二线城市(61.2%),城镇或县城、农村的受访家长感到效果差的比例最高,为50.0%。“孩子课程多数都是录播的形式,缺少和老师的互动。”北京小学生家长刘笑(化名)感到孩子网课效果不理想,“我观察到,孩子上录播课坐在屏幕前,就像平时看电视,会做各种小动作,特别爱走神儿。”刘笑说,女儿常常课上“放空”,需要她不断提醒。调查中,70.5%的受访家长指出看录播课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92.8%的受访家长觉得,缺少互动的情况下,孩子上课更容易走神。今年读初二的张妍妍(化名)对记者说,在网课上,老师没办法监督学生,得靠学生自觉。“比如有学生开着网课,偷偷干别的去了。老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因为网课时间短,如果学生网络不畅,老师通常会另找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学生就借口网速不好,逃避回答问题”。对于当前网课存在的问题,50.8%的受访家长觉得通过网课掌握新知识点存在困难,40.7%的受访家长认为网课课时短,知识延展不足。其他问题还有:课堂反馈不及时(38.9%),互动性比传统课程弱(37.7%),答疑流于形式、耗费时间(37.5%)等。河北石家庄中学教师张开鸣(化名)表示,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因为受制于形式、网络和硬件,教师对学生网课学习效果的了解比较滞后,这对教师和学生合理安排课前与课后时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69.6%受访家长建议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知识点学习情况“除了处理工作上的事,我还得花很多时间来监督孩子上课、陪她写作业。”刘笑说,孩子开始在网上上新课后,她的压力有增无减,“网课毕竟课时有限、教学场景受限,老师很难像以前那样具体、细致、深入地讲授知识点,家长在这方面得辅导孩子”。陆君也提到,新课程开始后,他和妻子每天晚上都要针对新知识点向孩子提问,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新课在网上开讲后,73.9%的受访家长都感到自己的负担增加了。相比较而言,小学1-3年级学生家长负担增加的情况更多(79.3%)。陆君认为,老师应重视学生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应该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比如可以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这样老师在集中答疑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特殊时期,老师更需要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陆君认为,作为网课学习的直接监督者,家长应及时将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反馈给老师,“比如我之前和老师反映过,孩子在家自制力差,除了上课就是玩儿。老师就这个情况专门提醒了学生,还设置了自习时间”。刘笑希望,老师在录制课程时,注重授课过程的趣味性、吸引力,通过调整声调、丰富表情以及改变授课方式等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张妍妍感到,网课学习还是要靠学生自觉。“最近开学了,我上网时发现有不少类似‘一个多月没听网课,能否在开学前快速补回来’的帖子。其实想学得好,不能总依赖老师的监督,要培养自己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对于提高线上新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69.6%的受访家长建议教师课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情况,课上重点讲解;61.1%的受访家长认为学生要自觉保持在校学习时的节奏和纪律;57.1%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和老师及时听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张开鸣提醒,学生在家上网课,要有和在校一样的节奏。“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觉得老师不在身边监督,就有了偷懒的机会。近期各地中小学生在陆续返校,老师也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受访中小学生家长中,孩子上小学1-3年级的占35.3%,小学4-6年级的占40.7%,初中的占17.6%,高中的占6.4%。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受访家长占29.4%,二线城市的占45.5%,三四线城市的占19.4%,城镇或县城的占4.5%,农村的占1.2%。(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陕西省西安市各小学一至三年级开学复课。图为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的学生进校时测量体温。新华社供图6月1日,北京市迎来了40余万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返校复课。近期,全国各地中小学也在陆续复课。学校防疫工作是否全面到位,对于保障学生健康和学校正常运转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校的防疫工作,家长关注哪些问题?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468名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1%的受访家长关注学校防疫措施是否安全到位。对学校的防疫工作,受访家长最关心健康监测、专业消杀和人员流动监管。97.1%受访家长关注学校防疫措施是否安全到位胡春玲(化名)家住北京朝阳区,她的孩子读高三,今年4月底已经返校上课了。在她看来,学校人员流动大,给防疫带来一定挑战。“像教室、卫生间这些相对密闭的空间,对学校的防疫措施、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防疫意识都有很高的要求。孩子们好长时间没见,可能会忍不住勾肩搭背、聚在一起聊天儿,家长和老师不能时刻在身边监督提醒,就会存在隐患”。“孩子开学已近一个月,我非常关注学校的防疫举措是否到位。”山西高二学生家长刘念(化名)说,她的儿子是寄宿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食堂、宿舍、澡堂这些人群密集的地方,是防疫的重中之重。另外,在特殊时期,学生要是出现头疼脑热,要重视起来,校医要认真负责”。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石隆伟认为,开学前、学期中都有必要建立“家校热线”,学校要及时、耐心地向家长通报防疫工作、学生在校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学习情况,让家长心中有数,及时了解。调查显示,97.1%的受访家长对学校防疫措施是否安全到位表示关注。72.5%的受访家长关心学校能否自觉、科学、严谨地防疫;72.2%的受访家长担心人员流动性增大,感染风险升高;69.5%的受访家长在意学校监督管理措施是否到位;52.9%的受访家长关注食堂等公共场所消杀、防疫措施是否到位。石隆伟表示,基于孩子们开朗活泼的天性,相比在家隔离,在学校里,他们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也见到了伙伴们,容易对防疫麻痹大意、放松警惕。他建议,学校建立每天上下午的“课前防疫提示制”与“个别防疫提示制”,做到点面结合,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受访家长最关心学校健康监测、专业消杀和人员流动监管调查显示,对于学校的防疫工作,受访家长关心的主要有:健康监测(71.6%)、专业消杀(64.5%)、日常人员流动监管(64.0%)、防疫物资储备(62.5%)等。“儿子跟我说,在他们学校,师生每天进校门前都要进行体温检测,有学校医护人员监督,还是很严格的。”胡春玲认为,特殊时期,学校在防疫日常监测上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消杀工作,不留死角。也要备足防疫物资,在卫生间、讲台、食堂等地方放置公共免洗消毒液,方便学生日常消毒”。“孩子说,他们宿舍现在基本不上锁,方便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水。平时教室也会注意开窗通风。”刘念认为,学校应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校医,做好防疫突发情况的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北京某中学高三学生郭超(化名)介绍,现在他们都是错时上下学,避免扎堆儿,没有出现凑热闹、拥挤的现象。“学校门口规划了三个通道,一个出口、两个入口,两个入口分别是学生和教职人员的。每天上学时间,会有4名保安、三四名学校相关负责人、两名医护人员在校门口值班,确保大家安全有序地入学”。郭超说,他们开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关于如何做好校内的自我防护,“学校会定时做全面的消毒工作。我们上课时,就有相关工作人员对教室之外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于学校的防疫工作,73.0%的受访家长认为学校应保证课桌间距合理,注意室内通风;63.2%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做好定期、全面、无死角的专业消杀工作;59.9%的受访家长提醒学校要确保防疫物资保障到位;54.9%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就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演练;50.2%的受访家长希望学校建立有效应急预案;42.0%的受访家长认为学校需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校医。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近日表示,此次返校学生数量更多,年龄也偏小,校园整体防控力度不降低,但更需要家校配合好。他表示,这次返校后,体育课和上操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各校在排课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和安排锻炼时间。“全国疫情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疫情防控是一个常态化过程,学校要依据国家防疫总体要求,坚决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石隆伟建议,学校应做好三方面基本工作:第一,建立健康档案。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给每个学生做好健康记录,摸清或跟踪学生入校前后的健康状况。第二,注意公共场所的防疫。校园是一个聚集性的场所,必须定期对寝室、教学大楼、食堂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进行消毒。第三,制订应急预案。大量学生返校后,如果出现疫情,要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应急预案。他指出,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加强师生的健康知识培训,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学生、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防控体系,力争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受访家长中,孩子读小学的占44.9%,读初中的占40.1%,读高中的占11.8%,读大学的占3.3%。来自华东地区的占26.7%,华南地区的占21.3%,华中地区的占18.1%,东北地区的占10.6%,西北地区的占4.5%,西南地区的占6.9%,华北地区的占11.7%。(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幼儿园、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改善。同时,伴随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乡村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音乐、计算机等各类功能室逐渐成为标配,硬件条件与城市学校差距日益缩小。但记者近日调研发现,“琴键落土”“机房锁门”等素质教育配套设施闲置问题,在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小学相对较为普遍,农村素质教育有“空转”之忧。5月底,记者到西部贫困地区采访时,在一个村级幼儿园内看到,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琴,但因不常使用,琴键落满尘土。另一贫困山区村级小学的教导主任反映,因为缺乏专业老师,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电脑使用率很低。素质教育配套设施的改善,给乡村孩子带来很多新物件,提供了开眼界、强素质的基础条件。但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缺少专业教师,有的小学甚至主课教师的稳定都成问题,素质教育的相关设施、设备自然很难运转起来。素质教育的配套设施同乡村实际情况也有一定脱节。一些乡村学校负责人认为,“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适合的一定是最好的。提高综合素质途径很多,有的地区地方戏传统悠久,有的地区有世界级的非遗资源,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基础较好,接受度高,这些资源的利用上还有一定不足。部分学校负责人担心,乡村素质教育与城市高度同质化发展,不仅有不适应的隐患,还可能亦步亦趋学成“四不像”。“琴键落土”凸显了当前农村开展素质教育的尴尬。背后既有农村开展素质教育缺少专业教师的老问题,也凸显了结合农村学校实际,结合所在区域文化、历史和自然等诸多资源禀赋特点开展素质教育的迫切性,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是继续坚定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实更多“多专多能”人才。“不愁硬件愁软件”“不缺设备缺人才”是现阶段乡村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主要矛盾从“缺人”向“缺人才”转变,既证明了我国乡村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暴露了当前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困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各类教师的配备力度,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能够沉下去、稳下来;另一方面也要以解决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为导向,盘活乡村现有教师资源,努力培养更多“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教师,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激活素质教育配套设施、设备,推动素质教育在乡村幼儿园、小学扎深根。乡村学校素质教育还应同步抓住家长这一关键群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乡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家长不能缺席。贫困地区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强烈,但“读书千般好,手机刷不停”却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生活常态。学校再努力,家长如果“三观跟着五官跑”,素质教育的部分成效一定会被消解。应当加强宣传,转变家长“孩子教育都归学校管”的错误认识,引导家长与学校联手开展素质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应结合实际,沾乡土气息,发挥自身优势,盘活乡土文化资源。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相比城市起点低、难度大,改善教育设施仅仅是第一步。想要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成果,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配琴配电脑”。“琴键落土”足以证明完全照搬城市素质教育的模式,在现阶段的乡村并不合适。教育部门应加强调研,在制定当地素质教育规划时,结合乡村特点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施教,一地一策,避免机械照搬走进“死胡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这里的教育资源,既包括师资这样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同样也包括尚未发掘或利用还不充分的各地特色资源。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上,要把更多目光投向这些地方特色资源上,避免机械、教条复制城市模式。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解决了一批乡村教育历史遗留问题。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同时,应当注意避免懈怠,对症施药,防止资源闲置浪费;同时,也要以实效为导向,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本报评论员马莎)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首先,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其次,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再次,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其中必修课程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最后,方案合理确定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另外,该方案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5月26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今年6月雅思、托福、GRE、GMATLSAT剑桥通用英语五级FCE考试全部确认取消! 具体通知如下▼关于调整2020年6月海外考试的通知鉴于海外考试考点所在高校尚未对外开放,近期不具备组考条件,经研究并商相关国外考试主办机构,决定对6月份海外考试做如下调整:1.取消2020年6月所有托福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2.取消2020年6月所有雅思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3.取消2020年6月所有GRE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4.取消2020年6月所有GMAT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5.取消2020年6月28日举行的LSAT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6.取消2020年6月20日举行的剑桥通用英语五级FCE考试。感谢广大考生的理解与配合。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5月26日每年的4-6月都是雅思、托福等考试的报考高峰各大考试也纷纷挂出官方通知……图源:雅思考试官方公众号图源:托福官网图源:GMAT官网在此提醒已经报名交费的考生们记!得!退!费!虽然考试取消了很遗憾但还是希望考生们好好复习最终能够取得满意成绩
对科研和文旅产业兴趣浓厚的高铭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大三学生。最近,一向关注时事的他,收看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直播和代表、委员通道采访的直播。早在几年前,张寒就开始关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5月22日一早,她就起床等待民法典审议的信息。“微信群都是同学、老师发来的各种信息,大家都期待早点看到民法典的相关内容。”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606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89.9%的大学生表示关注全国两会,18.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注今年两会,41.2%的大学生比较关注,29.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关注,另有10.1%表示不太关注。就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在大学生心里排前三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就业(65.7%)、教育(61.4%)和经济发展(50.2)是大学生最关注的3个议题,疫情防控(45.3%)、收入水平(40.4%)、文化(21.9%)、医疗(16.7%)、社会保障(14.7%)、脱贫攻坚(14.2%)、环境(14.2%)等议题也受到一定的关注。福建农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廖阳欣今年大二,除了与本专业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议题,他还特别关注就业问题,“有些担心就业和考研的整体压力会不会延续到明年”。他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让他对未来的就业更有信心。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在教育相关议题中,59.2%的被调查者关注研究生、专升本扩招相关新闻。其中,女生(61.2%)对升学的关注度高于男生(54.8%)。王妞多次提到“研究生扩招”。开设她就读专业的学校不多,招生名额也较少。“虽然竞争激烈,还是希望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对人才稀缺的专业进行扩招。”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息息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铭遥一直很关注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一次在东北农村的调研经历,让他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对村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的提案让高铭遥印象深刻。黄建盛委员的提案围绕“抓住冬奥契机发展冰雪运动”。高铭遥说:“这和家乡的发展息息相关。黑龙江人本来就非常热爱冰雪运动,这里也有丰富的冰雪资源,适合发展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社交网络和电视成主要关注渠道 公共卫生受关注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大学生关注两会使用最多的渠道是微博(70.99%),其次是电视(60.34%)、微信公众号(60.87%)、手机新闻App(39.82%)、报纸(18.33%)、电脑端新闻网站(16.18%),还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哔哩哔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大学生对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医疗等相关议题的关注度较高,排在各个议题中的第四位。复旦大学大二学生童宇对疫情防控较为关注。“摘口罩的条件有哪些?”“未来还会有哪些防控措施?”都是他日常关心的话题。上海电机学院的王寅怡提到了在校大学生医疗报销的问题。她曾因为牙疼,着急预约医院治疗,后来找校医院开转院单时,才发现因就诊医院不是指定医保医院,治疗费用不能报销。她希望,大学生的医疗需求被更多地关注,“比如加快HPV疫苗的预约速度”。西北政法大学的王靖梓也将自己今年的两会关键词锁定在和HPV疫苗有关的议题。“现在了解HPV疫苗的人越来越多,国内接种途径也在不断完善,接种疫苗的花销也相对减少。期待今年两会‘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的建议能被认真考虑。”王靖梓表示。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积极性高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的议题不止是学习、生活,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脱贫攻坚议题与许多大学生密切相关。因疫情“宅”在家中的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生李华伟,就将目光聚焦于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之前有人住在山上的危房。现在居民的住房有了保障,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邻居前不久还全款提了新车。”李伟华既看到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感受到家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的家乡,父辈一代人外出打工的较多,家庭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本地的发展相对滞后。”李华伟期待在两会中看到更多关于脱贫攻坚的措施,例如政府层面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机会等等。因为有家人在扶贫一线挂职,浙江大学研究生蕾蕾非常关注脱贫攻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完成“加试题”。蕾蕾了解到,受疫情影响,部分帮扶工作开展遇到困难。“一方面是如何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户顺利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是让扶贫干部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脱贫攻坚战。”去年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廖阳欣负责用照片记录当地生活。在他拍摄的照片里,一栋黄土坯搭建的老房子和一栋砖砌的二层小楼形成鲜明对比。二层小楼是当地政府帮助贫困户建起的新房,比同样是二层的老屋高出一倍,合金的窗框也比老屋的木窗大了两三倍。“在那里能体会到脱贫攻坚是怎么落实的。”廖阳欣说。在大学生群体中,关注住房议题的人群比例占到29.8%,其中男生(38.0%)关注住房的程度要高于女生(26.0%)。本科生对创业一体的关注程度,大一到大四的关注比例分别为13.3%、11.2%、11.2%、5.3%。到了研究生阶段,非毕业班学生对创业的关注比例为1.8%,毕业年级则对创业议题格外关注(14.3%)。对师德师风、信息安全等领域,大学生的关注程度基本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本科大一到大四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关注程度分别为25.0%、27.9%、36.1%、30.7%,研究生非毕业和毕业年级则分别为39.3%和42.9%。信息安全的相关数据则分别为18.6%、18.1%、24.5%、25.3%、21.4%、28.6%。可见随着学校开展教育的深入和学生社会阅历的增长,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在逐渐增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究生龙泠宇表示,他对民法典的审议工作非常关注。他曾遭遇过网络诈骗,这让他意识到制定针对网络诈骗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在青岛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张寒看来,民法典的制定不仅是法律行业的事情,更关乎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民法典草案规定了App不能违法违规过度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在使用网络时,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信息风险。它关系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个体在新技术时代的基本权利。”张寒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寒、蕾蕾为化名)
去年,河北省代表团提交“关于加快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代表们提到的统一高考、统一命题、统一分数、统一招生建议,考虑到京津冀三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同、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不同以及现阶段我国实行分省录取制度等因素,目前还不宜实行;对于促进跨校授课、均衡三地重点大学分布、建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衔接互认机制等建议,今后将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