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共有21所高校在江苏省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不得以论文、专利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试点高校中,A类高校9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B类高校12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通知》要求,高校要科学合理确定报考条件,选拔综合素质优秀和拔尖创新潜质突出的学生,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为主。高校要根据学科特色,从选拔具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确定招生专业,原则上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试点高校须将招生简章报主管单位审核备案后,于5月10日前向社会公布。试点高校还应根据我省普通高考模式的要求,在综合评价录取简章和招生计划中,对以综合评价方式录取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提出明确要求。省属试点高校(除昆山杜克大学外)综合评价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第一批招生计划总数的5%。5月25日前,各校完成报名工作(具体时间请考生查阅高校招生简章)。符合我省高考及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报名条件的考生,可自愿按试点高校确定的报名时间和方式报名。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报名网址为http://bm.chsi.com.cn,考生注册账号后登录报名系统完成报名。综合评价录取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高校不得将名额分配至中学,如中学向试点高校推荐考生,应事先制订并公开推荐工作方案,尊重考生的自主选择,择优推荐。申请考生和所在中学须对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6月10日前,试点高校将组织专门力量,按本校报名条件对申请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及时告知考生审核结果,同时在本校网站公示审核通过的考生名单。考生申请材料中有关获奖证书等应在高校规定的报名时间之前取得,不得事后补报。进一步提高考生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A类高校根据测试结果,与入选考生确认是否填报本校综合评价录取的院校志愿,并将确定的拟录取名单报省教育考试院公示。具体填报时间和方式由高校确定。B类高校的入选考生须于填报高考志愿的规定时间,凭动态口令卡登录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志愿填报系统(www.jseea.cn或gkzy.jseea.cn),在专设的“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录取”专栏中填报综合评价录取院校志愿,其专业志愿须在公示的拟录取专业中选择,否则视为无效志愿。若考生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多种招生形式入选资格,则只能选择1所高校填报;如在规定时间内,考生未填报上述两类综合评价录取志愿,即视为自动放弃相应的综合评价录取资格。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考生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考生的高考文化总分原则上不低于所属科类本科第一批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中:凡被A类高校确定为拟录取的考生,在提前批之前完成投档录取(专业由高校确定),不再参加其他任何批次的录取。凡被B类高校确定为入选范围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将在本科第一批批量投档前,根据考生所填志愿投档,由高校根据公布的录取规则,择优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高校应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所属科类本科第一批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经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全市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实行错峰错时分批次有序开学复课。5月11日起,按照“一校一策”原则,达到条件的高校可安排毕业年级(含高职和本、硕、博)、医学专业、医学类院校和有科研任务的师生第一批开学复课,其余批次有关年级开学复课时间由各高校统筹安排。各高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落实相关责任,制定好方案,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开学复课准备工作。
近日,教育部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遴选了300种古今中外的图书,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类。戳↓转需!(总台央视记者高晨源)
近期,根据各地防疫形势,国内一些省区已陆续开学,或已确定学生返校复课日程表。然而,随之而来的学生托管问题,成了开学后家长面临的新烦恼。西部某省会城市近日发布通知,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暂缓校外托护点(“小饭桌”)经营活动,违者将“依法严肃处理”。以为开学后能松口气的家长,被“小饭桌”不能恢复运营的通知,打了个措手不及。有的家长只能动员全家轮流接送,有的学生只能自己带饭在路边长椅上解决。家长的焦虑为酒店带来“商机”。在一些城市,有酒店推出“无忧房”,为学生提供托护场所,每人每月收费1200元至1500元不等,其宣传海报上还写着“履行社会责任,为家长排忧解难”。“无忧房”预约火爆。有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咨询“无忧房”的家长较多,酒店闲置客房充足,可为学生提供托管服务,并且可缓解酒店客源不足的现状。“无忧房”暂时缓解了家长之忧,但到底能否做到“无忧”,还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些家长表示,与正规的学生托护点相比,酒店做托护服务缺乏专业度,从校车配备到房间布置,从专业看护人员素质到食品安全标准,酒店和专业的学生托护点要求有所不同,从大众住宿饮食贸然“转场”学生托管,会不会引发其他安全问题,还应谨慎观察。返校复课进行时,复课在左,防疫在右,要完善制度,让天平达到平衡。必须要看到,返校复课是一项系统工作,不是孤立环节,不能大而化之、简单处理。相关部门在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复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打通整体链条,做到“上游有需求、下游有供应”。为缓解家长焦虑,可酌情考虑为专业托护机构设置门槛、分批营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对托护机构制定统一防疫验收标准,考虑择优复工。把家长“痛点”当工作重点,解决复课后续问题,这才是实事求是、为民务实的态度。
4月20日,教育部召开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如何做好开学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等进行了专题报告。“我赞成现在要复课。”钟南山表示,中国现在疫情控制得很好,目前国外有的国家处在高峰频段。“我国是在非常特殊的矢向差异情况下复学的,外来输入造成国内的继发感染随时存在,但是我们也必须在严防严控的情况下开始复学。”在张文宏看来,目前我们是面临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输入性的风险,以及无症状感染者,“但是这种风险也不至于大到比其他国家更大”,“现在全世界的疫情都没有中国控制得好,从物理学势能的讲法,可以说我们处在最低点”。李兰娟也积极主张复学,因为国内已经有将近一个月“双清零”了。但她也提醒,现在还不能放松。她认为复学的每一个人回到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清”,就是说要确保进校的人是没有被感染的。在这一点,复学的时候,大家都要进流行病学的调查,做到底盘要清。同时,每一个在校的学生要做好健康检测,确保进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没有感染的,这是保障校园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张文宏看来,最大的防控重点是一起吃饭,“一起吃饭聚餐是造成传播最大的风险,所以学校的餐厅是不是可以分餐,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隔开距离吃?像这些情况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创造性设计”。此外,关于在教室里学生该如何戴口罩?学生长时间戴口罩感到难受时该如何处理?张文宏认为,这些问题都要做相应的预案,把一个个场景分隔开,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最好的流程。“宿舍的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有些宿舍安装了净化器,甚至声称对病毒有杀灭作用,但是这些都没有很好的效果证明,因此目前最重要的还是通风。”钟南山提醒,聚集是最容易产生互相感染的,但在学校上课本身就是聚集,“所以我们得适当地考虑错峰上课,或者把距离隔开”。此外,张文宏认为,科普非常重要,学校要不断地进行科普,告诉学生防疫的重点在哪里。在校园里也要鼓励大家进行群防群控,比如学生在宿舍里应该每天量体温,“在目前情况下尽管存在一些无症状感染者,但发烧仍然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所以把学生分成最小的单元进行体温的检测,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好的”。对于如何防止在学校里面出现二代、三代、四代病例,张文宏建议,大、中、小学都应跟附近的医院发热门诊建立直接联系,以防学校在信息的掌握上面可能会滞后。“按照中国目前的传播系数,不可能引起大的传播。但希望传染的情况完全不发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坚决支持往前走,遇到问题及时地处理,这一条要下定决心。各个学校都要自己想办法,同时与定点医院密切联系,一旦有疫情出现,马上检测治疗。”钟南山说。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报告显示,在9个体验样本中均有青少年模式,打开App就会弹出相关提示。除了两家平台规定“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外,其他7家平台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中新网4月15日)青少年模式是用来保护青少年的。按照原本的设计逻辑,青少年模式一旦上线,就能“激活”弹窗引导、限定时长、限定功能、智能识别等功能。比如,有的平台规定,青少年每日使用时长不能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不能使用,不能打赏、充值、提现等。一定程度上说,青少年模式的出现是家长、监管部门和平台达成共识乃至“妥协”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满足青少年接触新兴网络样态的需求,也能让家长放心——孩子不致于沉迷或迷失,也减少了职能部门的监管成本,可谓一举多得。青少年模式沦为摆设,则粉碎了这种共识,自然让人担忧。那么,是谁让青少年模式有其名无其实,悄悄撤掉关卡,让青少年享受成年人待遇?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现象与日俱增,引起全社会不安。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已有数十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相关平台曾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而从调查看,所谓的精准识别变成了模糊识别,乃至不识别,这是青少年模式中看不中用的重要原因。本该守土尽责,却放弃责任,原因无需赘言。平台一开始就把青少年当作目标用户,让青少年“沉迷”是其初衷。后来出台防沉迷系统,是受外界压力所致。在推行过程中,将大门虚掩,甚至洞开,丝毫不让人觉得意外。其实,依照有关平台现有的技术能力,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绝非难事。之所以心口不一,无非“利益”二字。青少年模式失灵,提醒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介入。去年8月,有关部门曾对此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20家网络视频平台的防沉迷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导相关平台调整优化功能设置,全量清理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如今看来,有必要持续进行评估,督促平台守住关卡。除此之外,家长有责任扮演好监护人角色。一定程度上说,保护孩子不是平台的首要任务,它们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时难免“剑走偏锋”,指望它们像监护人那样“盯”住孩子,不可能也不现实。为此,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兴趣引导,比一味炮轰平台更有意义。此外需要厘清,不必一见青少年沉溺短视频平台就大惊失色,进而敌视平台乃至拒斥新业态。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提升辨别能力,也终需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动辄将他们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并不明智,甚至是徒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尽管责任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但每个责任主体都不能虚掷自身改进的责任。哪个环节失守了,就在哪个环节加强兵力;哪个责任主体不出工出力,哪个责任主体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部考试中心今天发布《关于调整2020年上半年部分考试的公告》。公告中说,为落实国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教育部相关通知要求,切实保障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研究决定,取消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等6个考试项目。原定于2020年上半年举行的考试项目取消如下:1 . 2020年3月21至22日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2 . 2020年3月21至24日,5月30日至6月2日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NIT);3 . 2020年3月28至30日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4 . 2020年5月16至17日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5 . 2020年5月23至24日的书画等级考试(CCPT);6 . 2020年5月23至24日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CET-SET)。另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笔试(CET)考试时间将视情况另行通知。PETS和NCRE已报名考生的考试费将全额退还,具体情况请考生密切关注报名网站有关信息。
【成都家长注意! 6月8日起幼儿园网上开始报名】4月16日,成都市教育局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正式公布2020年幼儿园招生工作。明确了,6月8日—12日:适龄幼儿法定监护人登陆成都市公益性幼儿园网上报名系统(xq.cdzk.net)进行网上报名。按照要求,幼儿园实行秋季集中统一招生,优先招收年满3周岁(即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间出生)户籍在幼儿园服务范围内的幼儿入园;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时期,当“看电视上课、拍照交作业”的新鲜感过去,一些孩子逐渐显露“网课倦怠”现象,自我管理越来越不行,时间观念也不如以往,不仅学习效率下降,负面情绪也有所增加。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吴国宏认为,青少年出现心理上的“倦怠感”,主要有两大因素。首先,学生特别是小学阶段,自控能力有限。这种有限不仅表现在自主学习能力,也表现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由于目前网课条件所限,通过传统课堂上教师及时纠偏等外来干预弥补青少年自控力不足的方式无法继续。若要家长时时监督,也可能引起逆反情绪,令局面更加不可收拾。其次,除了教师关注外,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同伴接触”也很重要。同伴接触包括的不仅有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竞争举手发言、小组讨论,还有下课后讨论动画片、开心游戏等,甚至课堂上说悄悄话也包含其中。在青少年这个阶段,与同辈的密集交流,对于情感人格的完善发展以及紧张情绪的疏导都有积极作用。而线上教学,也令学生与学生之间无障碍互动变得珍贵起来。当这样一块良性互动暂时缺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紧张、挫败等情绪难以充分纾解,可能变得更加敏感、易怒,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平和应对心理波动。吴国宏博士认为,对孩子来说,出现心理上一些波动,给予及时解决,往往是助力其更好成长的契机。因此,家长不妨以平和心态应对孩子的一些心理波动。若发现孩子有“倦怠”苗头,父母可做的第一件事是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想法,尝试一起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同时,家长应更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也是一起跨过困难的关键。“其实在课堂教学时,一开学“活灵生紧”特别认真,过几个礼拜慢慢‘疲’掉,期中考试来了再抽抽紧,这样的波动不是挺正常的吗?”晋元高级中学心理老师张文渊坦言,可能线上教学带来的一时不适应,放大了这些心理上的影响。对此,除了家庭环境中的努力以外,老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教师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加强关注,通过电话、留言等方式给予更多鼓励,让孩子觉得“我是特别的那一个”。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通讯技术,形成在老师、家长积极引导下的小组式学习,帮助学生摆脱学习上的“孤独感”,提升学习体验。
武汉有樱花,以武汉大学樱花多而最美。往昔每年的三四月间,树连树,花连花,市民蜂拥而至,慕名前来赏樱者,人满为患。人在花中游,如坠花海里。到武汉大学看樱花成了响当当的旅游品牌。眼下这个樱花季,游人如织的盛况难寻,冷清之至。因为这场疫情,武汉大学在做出了樱花开放期间校园封闭管理安排的同时,适时开放了网络“云赏樱”通道。日前,武汉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联名致信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向42000余位医护人员发出赏樱的邀请。他们在亲笔署名的邀请信里真诚地说,“一个多月来,你们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用血肉之躯和精诚之医帮助我们筑起了疫情防治的坚固防线……你们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彰显了医者仁心,托起了无数生命的希望,传递了人间最美的大爱。你们的恩情,珞珈山一定永远铭记!”这封邀请信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我们了解到有不少援鄂医疗队员希望在离汉前能到武汉大学看樱花,因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我们很抱歉难以满足大家的愿望。在此,我们向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发出诚挚邀请:明年3月樱花开放时,邀请你们和家人一起到武汉大学看樱花!我们将从明年开始,连续三年为援鄂医疗队员以及湖北省疫情防治一线医护人员和家人开设免预约赏樱绿色通道,并尽可能为你们提供好赏樱服务”。齐心战“疫”,决胜2020!相约赏樱,聚首2021—2023!《诗经》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相约赏樱,表达了武大师生对援鄂医疗人员的感恩回报之情。这一封发向未来的邀请信,洋溢着武大师生尽己所能,与所有医护人员同气连枝、同情相成的绵绵温情。这封信,传递的是知恩感恩、心手相牵,唤起的是并肩战斗,共情共鸣,连接起的是相亲相爱,点燃的是战胜疫情的信心信念。这封信,闪耀着守望相助、投桃报李、风雨同当的手足情谊和骨肉情深。是啊,任谁都无法料想也不愿想象,2020年1月至今,武汉爆发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雨袭来,疫情肆虐之时,千万武汉人民挺住了,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市民,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武汉不愧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过去是现在依然是英雄的人民。更为可敬可佩的是,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全国一盘棋、一条心、一根绳、一股劲,驰援武汉争先恐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显神通,何计得失代价?数不清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义无反顾、逆行出征,哪有艰险冲在前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千百万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经受考验……万众一心、大爱无疆、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这边风景独好!急难有情,情有馀兮!当下,成千上万名医护人员依然继续战斗着,不胜不休。2月2日就出征抵达武汉救援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曲仪庆,前不久登上“2月份山东好人榜”、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此时的他正以山东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医师组组长的身份,跟战友们继续奋战在抗疫前线,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病魔;尽管闻不到樱花的芳香,看不到樱花的缤纷,但在他们的心底都有着一个心愿:再来武汉,不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而是休闲地在街头漫步,不放过每一处美景!相逢或许会晚,胜利注定相逢。三年之约,温润人心,以心换心,心向美好,使人坚韧,彰显的是有难同当,共迎风雨的真心真意,真情真诚。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三年之约,情意满怀,患难情真,彰显的是有难同当、风雨砥砺的真心勇气,寄托着每一位抗疫者对“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好日子的期盼憧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疫中有情,疫中见义。这一份三年之约,代表着武汉大学师生的真心,何尝不是所有湖北人、武汉人的实意?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武大人的这一份诚心,危难之际勇入荆楚的所有医护人员值得拥有;武大人的这一份诚意,胜于樱花的美丽,会让每一位“白衣战士”忘记所有的艰辛。“疫”终有竟时,赏樱待来年。待到再度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时节,当明年的樱花烂漫时,愿每一位“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在武汉大学徜徉花海,流连忘返。
2020年春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让“加长版”的寒假和“停课不停学”的新学期变得有点儿“冷”。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对于延期开学期间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迫切需要,也为了保障开学后“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能顺利实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打响了非常时期的一场特殊战“疫”。燃眉之急 教材上网2月10日,原本是2020年武汉市春季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的时间,但疫情的不明朗使得开学延期,全国中小学也延期开学。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各地分别按照自身情况执行落实。不开学,新学期的教材也就领不到。教师备课、学生自学依据什么呢?为纾解全国各地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燃眉之急,在教育部教材局、基教司等部门的指导下,人教社自2月9日起,推出了2020年春季学期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电子版,供广大教师在家备课、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使用。作为对灾区特殊的“捐赠”,人教社还向湖北省中小学师生免费提供了为期三个月的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和应用服务,并于2月10日起正式交付使用。“教材上网”,四个字的背后其实也是一场“战役”。“在如此短时间内大规模发布当季新教材电子版,在人教社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人教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介绍,人教社春季教材涉及20多个学科(学段)的近600个品种,涵盖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和特殊教育等多个领域,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等门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电子版的安全上网,工作量巨大,程序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周密配合,无缝衔接。时间回溯到上月底。1月29日上午,正月初五。接到任务的人教社,在社党委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在“应对疫情教材上网工作”微信群里,有关社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线热烈讨论,形成了初步的工作方案。为保障所有春季教材电子版本如期上线,社办公室、人教社总编室、人教聚珍图文技术公司、人教数字公司、出版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经过多部门通力配合、不舍昼夜的努力,2月10日上午,第一批人教版春季各科教材电子版终于顺利上线;2月12日凌晨,第二批数百种配套教师用书、中职、特教教材等电子版又成功上传……“感谢你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无私奉献”“无需注册,全本浏览,权威及时,点赞人教社!”“太感谢了,正需要新教材备课,真是雪中送炭”……这些宝贵而丰富的线上资源,立刻引发了全国广大师生的争相使用和热烈反响。目前人教社教材电子版网站访问量和下载量剧增,日平均访问量超过4000万人次,累计服务1.2亿人次以上的师生用户,较好地化解了自主学习没有教材的困境。“会说话的课本”让自主学习变得生动“今天第一次看到人教点读软件,声音好好听,谢谢遇到动听的你……”“孩子昨天听了语文课很喜欢,今天一早起来就吵着要继续听课……”这是在家学习期间,读者反馈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点读”APP的留言。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除了教材上网,人教社还将“人教点读”APP内的数字教学资源全部免费开放给所有中小学生。师生的需要就是开工的“集结号”。在社党委的统一指挥下,数字公司主管社领导王志刚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产品总监、移动学习事业部总经理、技术中心总经理等立即将教育部和社里的要求传达到位,任务分解到人。随即,移动学习事业部与技术中心的各位同事以微信工作群、电话会议的方式,展开密集的远程沟通与协作,将技术保障、内容完善、产品运营、宣传推广、后台客服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与时间赛跑的24小时后,“人教点读”APP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短短一周时间里,用户增加超过500万,平台服务器访问量达2.5亿次,用户日均活跃度达150万人左右。1月31日晚,该产品在应用市场免费教育类APP中排名第一,在全类免费APP中排名第七。因瞬间点击量过多,服务器过载,人教社不得不升级扩容,也不得不每天投入高昂的运维费用。但令他们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用户都给“人教点读”APP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广播操”视频,让居家锻炼“有章可循”闭户谢客,居家防疫。这是今年这个春天所有中国人的无奈选择。“在学校时有课间操、体育课,孩子锻炼能保证。现在蜗居在家,生活作息不规律,如何避免小胖墩?”“不能锻炼,如何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这些问题成为很多家长的担忧。“作为专业教育出版机构,我们能不能提供些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方法和指导,让长期闷在家里的孩子们也能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以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呢?”问题面前,人教社体育编辑室的小伙伴们主动讨论起来。他们想到了孩子们喜欢的广播体操,于是连夜撰写了策划方案,并获得了黄强以及王岳、谭钢、郑旺全等几位社领导的一致认可。说干就干,大家迅速进行了分工:策划文案、撰写文稿、图片制作、版式设计、视频处理……就这样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一套包括《七彩阳光》《希望风帆》《舞动青春》《放飞理想》在内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通过人教社的官方公众号免费推送后,瞬间“点燃”了家长们的朋友圈,短短几天便获得了近百万阅读量。应需而生的广播体操视频,让学生们的居家锻炼“有章可循”,为沉闷的“在家上学”照射进来“七彩阳光”。“课前到书”,这个春天当然也不能迟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是一项全国出版行业持续数十年的政治任务。每年的春秋两季开学前,都是人教社和全国各省份合作伙伴为保证教科书及时印供而忙碌奔走的时节。今年全国新冠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无疑极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节奏。防控压力持续,各地开学日期不确定,全国复工复产进度不一……这些都为春季“课前到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对此,人教社积极应变,携手各地合作伙伴迎难而上,抗疫前行,迅速地推进相关工作。1月26日,正月初二,黄强即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了解全国各地教材印制和发行的进展情况。2月5日,人教社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课前到书”工作,梳理、汇总了印制和发行单位目前存在的困难。2月10日,黄强再次主持召开“课前到书”专题会议,总编辑郭戈等社领导参加,要求相关部门、上下游环节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做好特殊时期的各项预案,尽最大努力确保“课前到书”。在此期间,人教社还主动向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宣部有关领导汇报了疫情影响下教材图书印制、发行存在的困难,希望能为教材印制和发运企业的复工提供条件,努力为“课前到书”争取积极有力的政策支持。春节还没有“破五”,人教社大楼就开始闪现不少忙碌的身影。人教社思想政治编辑室、历史室、英语室、教学资源室等部门的一些编辑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校对科的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编辑、审稿和校对进度,给后续流程尽可能多地留下时间,总编室也派出骨干力量进行统一协调。设计部、出版部和聚珍公司加班完成了春节放假前刚发稿的部分品种的设计和排版工作。出版部、物资部根据企业复工情况和产品印制特性,紧急调整业务安排,高效调配有限资源,提速生产。每年人教社教材印供的最大头是委托各省份出版集团代理印制的租型品种,印数高达数亿册,这也是保障全国范围内“课前到书”工作的重中之重。2月10日,人教社要求教材事业部向各省份代理单位发函,明确要求尽快制定教材生产印制方案、物流配送预案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预案等,积极配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教材配送到校,发至学生手中。为把相关工作做细做扎实,人教社反复与各省份代理单位沟通,提醒其在保证工作人员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从物流周转到存储杀菌,从复工安排到人员消毒,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周密细致、稳扎稳打、全力推进。与此同时,在北京丰台区的仓储、库房区里,一个叫“科发公司”的储运企业也率先打破了这里多日的宁静,恢复了生产。作为人教教材中心的下属企业,它担负着人教社自印教材、教辅的储运任务。1月21日下午,黄强、谭钢与教材中心负责人到科发公司调研春季教材图书发运工作,就有关事项做了安排。疫情暴发后,一些原本中标的承运企业大多推迟复工,导致库房中已经备好的教材、教参等货物大批积压,无法及时运出。教材事业部经过多方调研、测算,形成疫情期间教材发行工作预案,经社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采取择优遴选快递公司发运的方式,不惜以较高的经济代价确保“课前到书”。自2月11日起,科发公司恢复生产,员工分批上岗,轮班用餐,奋战不息。2月14日,第一辆满载人教版图书的中通快递厢式货车驶出厂区,车身横幅写着“教材人团结一心抗疫情,全力以赴保障课前到书”。截至2月18日,通过各种物流渠道共发出教材图书及音像制品近3万件,极大缓解了“课前到书”压力。外地的好消息也像“定心丸”一般接踵而至。贵州省春季教材发货率达93%,全部教材在2月24日前完成送达;河南省教材到货率超过99%,到货教材已经全部发放到全省各级新华书店,随时可送达各校;四川新华文轩的教材发货率为99%,随时可按学校开学时间和学校要求送书;江苏省春季教材已经全部送达各市县新华书店;福建省收货数量达到100%,大部分已经到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疫情过去,春暖花开,孩子们重新坐在明亮教室里,捧着无数人逆“疫”前行接力奉献的崭新课本,一定会感受到这是一种别样的“书香”。(任萱)
周放在上网课。周放供图又是周一,趁周末洗干净的那件“无体育,不清华”的T恤又将和小猫卡西一起出现在主人周放的排球课堂上,这是它们“闯”进清华大学200多名同学手机屏幕里的第二周。“这工作确实太不容易了。”坚持了一周网课教学后,清华大学体育教师周放“非常理解李佳琦”。尽管,“口红一哥”的名字是他在去年《吐槽大会》上才真正晓得的。周放以前从不看直播,可近半个月,他每天琢磨的问题却是“怎么才能让学生更愿意看我的直播并从中获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像一脚急刹车,强行静止的过程中,很多人的生活样本被“撞”在一起,碰出凹凸也擦出火花,比如,网课需求下的学校老师和网络主播,“尤其体育教师,最需要线下教学的人得尝试摸索线上的价值。”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学校延迟返校,但从2月17日开始,全校教师已经开始全面进行线上教学,包括体育部的67名教师。他们通过“清华体育”的微信公众号向全校师生喊话:“体育部的老师投入了大量时间,努力学习使用各种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视频会议、网络学堂、微信群等都可能会成为你和体育老师‘见面’的方式。”有时,一堂课还得在多个平台相遇,因相较于其他学科,“既得说还得动”的体育课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要求更高,单一平台很难满足网络体育课的需要。“这个动作比较大,别踢到你旁边的柜子”“尼基塔,你在莫斯科是早晨5点,跳的时候轻一些”“看大家都比较喘,这个动作可以少做一组”……建房间、切换平台、讲理论、放视频、做动作示范、看弹幕、课后复盘,经过一周的实战摸索,周放已经能相对流畅地适应“网络主播”的节奏,尽管电脑屏幕上一次只能显示9名同学的状态,周放也尽量不停切换,争取“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被关注。”“怕自己面前没有学生,只能对着一些冷冰冰、硬邦邦的设备表现。”刚得知要上网课时,周放就陷入焦虑,即便是别人印象里“更懂科技手段”的青年教师,他也有“被赶鸭子上架”的压力。为了找到互动效果最好的方式,周放“疯狂试探”了小半个月。他将原有教程打散重新编排,每准备完一次课件,就在线找人“演习”,“看群里谁还没睡觉,逮人就发课程号,让他们进来看我直播,给我提意见。”十几轮“演习”下来,背景杂乱、摄像头角度低、麦克风声音小、灯光太暗、PPT颜色太土……一股脑儿扔向周放,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同学们给的意见还挺实在。”他挑了离窗户最近“采光最好”的地方,将书桌、椅子、花盆挪至各处,放上一块瑜伽垫,还调整了射灯的位置;为了呼应学校东大操场的醒目标语,他专门找出印有“无体育,不清华”字样的T恤,“让同学们能有回到学校里的感觉,亲切一些”;但周放最担心家里的网络,爱人要开网络会议,读初中的孩子也在上网课,他只能“着急忙慌”地专门换了一个5G手机,“WiFi信号不好,赶紧切换手机热点,起码得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为了了解各款线上教学软件,作为男排教练的他召集队员“云训练”,由于队员家中训练条件不同,负重练习时,大米袋、面袋、桶装矿泉水、大小不一的哑铃、桌椅板凳等都成为训练器械出现在周放屏幕中。而莫名闯入学生视野中的则是周放家的美短小猫卡西。在正式开课前,学校微信要推送周放的网课备课情况,孩子帮他拍摄工作照时不小心把卡西拍了进去,结果这张照片让学生“炸了锅”。同学们在其他课的群里打听,“养猫的周放老师什么时候上课?”“周老师会给我们看小猫吗?”周放没想到,网课的形式竟让他成了“线下撸铁、线上撸猫”的“网红主播”,“要能让同学对早起上体育课有点儿期待,这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小插曲”。有了卡西的“加持”,周放的课颇受学生欢迎,他此前的努力也得到回馈。“几次课下来,从学生的反馈包括现场视频画面看学生的互动,我觉得网课在现阶段对带动学生锻炼身体,完成部分体育课任务能起到一定作用。”周放发现,尤其以往在体育课上被“一带而过”的项目背景和理论,反而在线上平台有更大空间。“作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如果不是疫情,学校体育不会大规模转移至线上。”刘波表示,“教师无法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缺乏现场教学的竞技与对抗,单是这两点,线上教学效果就达不到线下要求。”但他也强调,上体育课不仅为了学习专项技术,还有督促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甚至在这次网课的尝试过后,线上教学也会成为今后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种补充手段,“比如,教师能把一些示范视频发送给学生,方便他们加强练习,增强学习效果。”可就体育课而言,网课的作用更多是“锦上添花”,仍待探索,对于条件尚不成熟的一些学校,尤其中小学而言,线上教学网络直播的方式可能投入较大、效果却未必明显,“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目的相同,就是督促学生锻炼,让他们明白参与体育的意义。”网络技术的门槛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依然是体育网课的两大痛点,这在中小学阶段更加明显。“各位同学,如果能清楚听到老师说话,请回复1。”杨蕾(化名)说完30秒后,某某妈妈、某某奶奶、某某爸爸列队用1刷屏。作为一名初三体育教师,从不看直播的杨蕾一度为要出现在镜头面前感到焦虑,由于一次课程要同时面向4个班级,他只能面对文字和看不见的学生交流,而桥接学生和他之间的,除了屏幕还有家长。“初三体育涉及学生的中考加分,老师得想尽一切办法,用语言时刻提醒动作的要点,动作的重点、难点等,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把该拿到的分拿到。”但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除了将学校精心分解的锻炼视频播放给学生外,家长的监督就格外重要,“老师只能通过学生练习的视频、脉搏等资料的反馈,来评价学生锻炼的效果。”但在体育老师李丹(化名)看来,多出来“任务”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多了烦恼,“初三的情况比较特殊,但对于初一初二的孩子而言,提供更愉快的体育参与方式,不予以强制性要求,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李丹所在学校本来有直播授课的打算,为了当好“十八线女网红”,她把客厅“整修”了一番,爱人怕穿帮,故意摘下了墙上的婚纱照。但试水了一节课后,效果令她非常失望,“100多个孩子同时在线,网络非常卡顿,基本无法形成互动,低年级孩子的动作是否标准,都没有办法观察”。最重要的是,和她搭档的老师课至一半便掉线了,快结束时才又出现。课后,由于能力和进度不同,很多家长也提出“希望能让孩子自主练习”。此后,在北京市教委“延期开学期间的在线教育不得上新课,不得超纲、超标,不增加学生、教师和家长负担”的要求下,李丹的直播经历草草结束,她把更多时间用来关注如何督促学生自主锻炼,“我们以前寒暑假都有体育作业,用KEEP等软件打卡”。体育教师找到熟悉的方式,每天向同学推荐一两个规定动作,其他动作由孩子们自选,家长只需把孩子的锻炼视频提交,老师便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动作进行一对一辅导,而高年级的同学则自己完成打卡任务,“尽可能去信任每个孩子,并时刻督促,让他们明白运动的好处”。没有了直播任务的李丹现在工作井然有序,她会把自己每天训练的视频发给学生,和“可能不够自律”的孩子单独沟通,“这次也是对日常体育课成效的检测机会,看你的课程是否让孩子真的喜欢上体育,把运动当作一种习惯去坚持”。在她看来,这次线上课程的尝试会丰富体育教师今后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明白体育要教什么,如果喜欢体育的种子已经种下,体育教师也不用忙着转型当网络主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