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3号)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具体名单,一起来看↓↓↓
新学期开始了,“开学标配”关注度随之提升。现代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如今的大学生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寒碜”了。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条件允许的家庭,一般也会给孩子配备手机和电脑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学标配”可以漫无止境。据报道,有些大学生的“开学标配”除了电脑、手机、平板“老三样”,还增加了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新三样”。单这六样配齐最少也要3万元,如果样样都是名牌就更高了。显然,这样的“开学标配”有些过度。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开学标配”?这个问题因人、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现代社会的消费好比一个“无底洞”,这个“洞”是深是浅,关键看消费者本人如何控制。家长不能一味满足大学生的过分要求,以免助长孩子无节制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也应该体谅父母的艰辛,勤俭节约,让“开学标配”和日常消费多些理性思维。(刘云海)
9月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马路小学学生在食堂用餐。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相信这道理从开蒙之际,就伴随每个学生成长。无论是“粒粒皆辛苦”还是“积少成多、涓滴入海”,这道理存在于古诗中、民间故事中、民俗俚语中,是成长记忆,也是民族记忆。然而,在校园这个“学知识、讲道理”的知识殿堂,浪费现象并没有减少,甚至“触目惊心”。为了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近日发布《“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食育:“一个馒头”背后是什么校园为何成为浪费的重灾区?为什么一些关于节约的知识道理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今天的孩子需要怎样的食育?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认为,食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想清楚食物背后的价值。在食物匮乏的时期,爱惜粮食是一种本能。然而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不少人对食物背后的价值缺少正确认识。“目前有这样一种误区——食物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我扔掉不算浪费。实际上,就拿一个馒头来说,你浪费的,不只是馒头本身。馒头从麦子成熟到走上餐桌,有多道工序,即使它的标价覆盖掉了此前的成本,那么被浪费之后呢?这个馒头被作为垃圾处理,无论是填埋还是回收,这背后的代价将比成本高出很多,这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它带来的后续影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刘晓洁告诉记者。食育,正是此次《方案》的重点。《方案》指出,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把勤俭节约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小学德育课程、幼儿园习惯养成等教育环节之中,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中小学语文、历史、生物、化学等课程中深入发掘教育资源,鼓励探索开发地方和校本相关课程。目前的校本课程中,食育或多或少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宋大我认为,要改进食育教育的形式,还要增进“人和食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人民大学曾有一道广受欢迎的网红点心青团,就利用了这一规律。“我们请艺术专业的学生为点心绘制包装,请文学专业的同学为点心命名,于是,青团有了非常美的名字,蛋黄肉松馅的叫‘此心千瓣’,荠菜馅的是‘千里寄’,红豆馅的叫‘此物最相思’。至此,青团有了‘灵魂’和‘乡愁’。这样的食育就入脑入心了。”宋大我说。记者注意到,《方案》对不少学校的个性化食育实践做了总结归纳,指出要利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创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校是培养节约习惯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校长景文忠的经验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景文忠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做法是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撤掉”,让学生开动脑筋“减少浪费”。同时,把食堂菜品的“色香味”放在“营养健康”之前,“先谈好吃,再谈营养,让学生爱上吃饭。”景文忠说。他们还放弃了让食堂大师傅盛饭的做法,改为学生自己盛饭,“大师傅盛饭的特点是,每个菜都盛。孩子自己盛饭,吃多少盛多少,想吃什么盛什么,这样浪费的现象一下子少了。”口味的创新、就餐形式的创新,此次也被写入了《方案》。而且,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各样小吃也将在食堂立足。《方案》提出,要不断提升餐饮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改进烹饪工艺,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并通过菜品创新、传统节日食品和风味小吃进校园,建立符合师生多样化口味的餐饮保障体系。宋大我告诉记者,在人大食堂,有“末位菜”制度。食堂通过数据调查,把“少人问津”的“末位菜”请出食堂菜单。技术的创新也是此次《方案》的亮点,《方案》指出,各学校要利用大数据手段分析峰谷人数和用餐习惯,加强服务互动,掌握师生菜品满意度,及时调整菜品,以此减少食物浪费。长效: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师生评优重要参考景文忠告诉记者,老师管得严厉的时候,学生的浪费现象“好转大半”,但是也会出现“管一下,好一点”的弹簧效应。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是专家和师生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方案》指出,要在绿色学校创建的大框架下,制定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构建学校餐饮节约立体式、全方位制度体系。学校要编制餐饮节约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餐饮节约考评制度,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现纳入师德师风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作为师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未来,“文明就餐监督员”将在各校上岗。《方案》指出,将安排专人加大食堂就餐巡视力度,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文明就餐监督员志愿者队伍,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在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将被落实。“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中也要落实下去。因此,我们还要建立家校共育的机制,真正让节约成为习惯。”景文忠说。而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被写入了《方案》。“在多方合力下,节约将真正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景文忠最后说。
9月15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新闻通气会,以“集聚青年英才,聚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发布2020-2021年度江苏博士后招收信息。991家博士后站点发出了6003份“英雄帖”,计划投入引才经费高达30亿元,涉及科研经费120亿元,广邀海内外优秀博士“揭榜挂帅”。用5年时间集聚培养1万名博士后人才科技创新的未来在青年,博士后工作是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今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提出用5年时间集聚培养1万名博士后人才,储备一批一流青年科技人才。集中发布博士后招收信息,正式吹响了江苏博士后青年人才集聚的“集结号”。“这6003个岗位由全省991家博士后站点的招收需求汇集而成。”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在前期岗位征集中,全省所有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都提出了招才需求,囊括全省所有“双一流”高校和中科院在苏科研院所,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5所高校需求人数均在300人以上;医院方面,包括33家大型三甲医院,其中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7家医院招收需求均在20人以上;园区方面,涵盖了全省各类园区68家,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6家国家级园区;企业方面,既囊括江苏所有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包括江苏近7成的中国500强企业,还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中石化江苏油田等21家大型央企在苏单位,江苏银行、恒顺醋业等20余家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南京擎天科技、苏州元禾控股等近600余家民营企业。招收岗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共有758家博士后设站单位提出3928个需求。围绕先进材料领域,56家博士后站点提出了558个需求,占总招收需求的9.3%。硬核优惠政策举措提供顶级支持为体现引才、聚才、用才的诚意和诚心,各博士后设站单位纷纷提出系列硬核优惠政策举措,对顶级人才,提供顶级支持、发放顶级“礼包”。大部分流动站点开出的薪酬都在20万元以上。苏州大学给予聘期绩效评估优秀博士后百万年薪,绩效评估良好者80万年薪,绩效评估合格者60万年薪;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的年薪是50万元,科研经费上不封顶,并对高水平研究成果予以额外资助和奖励。在住房、交通等生活保障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不低于35万元的年薪外,还提供面积不小于80㎡博士后公寓一套、每年餐饮补贴6000元、每月交通补贴1000元、出站留所工作可享65万元安家费。“作为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省份之一,江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朱从明表示,本次博士后人才招收紧紧抓住设站单位创新发展“新需求”、人才引进 “新质量”和经费投入“新高度”三个关键,实施“用人单位+项目+人才”的精准化引才用才新模式,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吗?“导火索”是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贵主任医师指出:我国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青少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主动及时就医。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郁风险升学压力大、课外辅导班各式各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和压力下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显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郁风险,抑郁症也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十年前,在我们心理精神科的门诊上,一天只会碰到2-3个青少年,但现在一天的门诊病例有三分之一都是青少年抑郁问题。”袁勇贵主任表示,青少年抑郁离我们并不遥远。在门诊常见的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主要包括:容易与他人起争执、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还有严重的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专家介绍,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易出现低落情绪,面对学业压力、情感伤害时又欠缺较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处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容易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提醒家庭问题和家长的轻视是“导火索”在很多家长的固有观念里,孩子不用承担生活上的重任,衣食住行还有父母负担,校园里有较为纯粹的友情,他们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患上了抑郁症,是不是太闲了?对此,袁勇贵主任强调,家庭问题和家长的轻视是引起孩子抑郁的重要“导火索”。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有些家长工作变动导致孩子上学、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在不经意间,“心灵的感冒”——抑郁症就找上门了。袁勇贵主任说,常常遇到有的孩子自己跑来门诊就医了,家长还不重视;有些父母还会有“病耻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这是种严重错误的观念,是导致耽误防治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支招提高重视度,及早干预治疗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课时总是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精神运动速度减慢:反应慢,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思路;躯体症状:身体部位疼痛,找不到原因等。这些青少年的身体或不当行为状态,在很多家长、老师眼中,很容易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但对于心理精神科医生来说,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郁情绪或疾病的表现,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与支持。袁勇贵主任介绍,常见的青少年抑郁症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主要治疗手段为:病情严重时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待病情好转后,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专家提醒:青少年抑郁,只要在专业的心理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遵医嘱展开治疗,不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家长不可讳疾忌医,耽误孩子的治疗。(通讯员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他遇到的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这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华字典》。---------------央视主持人康辉回忆,小学一年级学完汉语拼音,老师马上就教怎么用《新华字典》来查字,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大学念播音主持专业,再到工作,《新华字典》可以说几乎伴随他每一天。“尤其现在大家经常会拿我们(的发音)作为普通话的标准,我们又拿什么当标准?就是《新华字典》。”康辉说,“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每出一个新的版本,同事人手一册,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9月1日,“《新华字典》编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小小的《新华字典》,开启了很多孩子认识汉字之美的第一盏灯。2010年12月6日,这个日子康辉记得很清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则报道,广西崇左龙州县武德乡的一所小学,整个三年级的学生共用一本《新华字典》。那本字典已经被孩子们翻得很破了,扉页上写着几句话“此物值千金,破了伤人心,朋友借去看,千万要小心”。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大,于是从2010年到现在,康辉和他的同事们就与商务印书馆一道,每年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送《新华字典》。《新华字典》也与很多大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叶圣陶、吕叔湘、王力、袁家骅……1950年,新华辞书社成立,启动《新华字典》编写工作,由魏建功主持、叶圣陶审订。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它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一时间,从高级知识分子,到初学识字的儿童,各界群众都借助这部字典学习语文知识。《新华字典》因此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1953年,《新华字典》出版第1版;1956年,商务印书馆接过出版《新华字典》的重任,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1版,到现在已出版至第12版。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介绍,到目前为止,《新华字典》重印600多次,印行超过6亿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字典,2016年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顾青说:“《新华字典》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时俱进,及时修订。”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曾经接触过《新华字典》近两版的修订,“他们为了一个地名读音的确定、一个字的增列、一个义项的增删、一个新词的入例,都反复琢磨,甚至开会研讨,甚至奔波千里去听取当地人对地名的意见。剪刀加糨糊、复制拷贝式的粗制滥造,是不能编字典、编词典,也不配称‘典’的”。李宇明认为,辞书表面上是一个个词条的缀合,其实它内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辞书及其修订,是语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记录,是用辞书的方式对知识系统的整合,反映着、同时也塑造着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辞书一次次修订,除了消除谬误、弥补缺失,主要任务就是跟进时代。《新华字典》本次修订,从2013年开始筹备,于2015年正式启动,商务印书馆组织了3名骨干编辑担任责编,15位资深编辑参与审读,40余名校对人员参与校对。仅校对人员,就对原稿校对15次,蓝样校对18次,专项核查7次。“每一版的发行之时,也是下一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际。”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第12版《新华字典》修订总监刘丹青说,本次修订对字典内容和体例的改进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收字更多;二是读音和用字更规范;三是增补新词新义,反映当代语言生活。所以,我们能在这版《新华字典》中看到“爆表、众筹、初心、打卡、点赞、二维码、粉丝、黄牛党、截屏、酒驾、力挺、流量、裸婚、秒杀、卖萌、逆袭、青蒿素、刷脸、自媒体”等新词。作为辞书,只有读者查阅了,入目入心,才能发挥作用。《新华字典》主要有两大读者群:一为中小学师生,一为中等文化程度的普通读者。字典每次修订,都特别重视征求中小学教师的意见。而随着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发展,读者的词典使用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年前,《新华字典》就推出了“新华字典App”,用的是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标准读音。据说这款App在广东有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去买——为了听标准普通话读音,他们好去教孩子。第12版《新华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纸质版和应用程序,正文各页增加了一个二维码,用《新华字典》App扫码,就可看到当页所有字头的部首、笔画、结构等信息,免费收听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窦桂梅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一个有着3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她讲了一个小故事:“我父母祖籍山东,发音不那么规范,我又在东北农村长大,周围人发音也不太规范,比如棉袄叫‘mian nao’……上学时候家里非常穷,没有字典,我们就通过糊在棚上的报纸认字。家里我老大,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经常领着他们做各种猜字游戏。可是由于有些字就是不认识,于是过年时候我就跟我爸爸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买一本字典’。终于,爸爸满足了我的要求,于是我有了一本《新华字典》。”“在小学那个无书的时代,我们家里没有几本书,但是一本小小的字典当了一个无声的老师,为我成为语文老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窦桂梅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他遇到的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这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华字典》。”(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小孩的生长规律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规律是春天长得快,夏天长得慢,秋天长得快,冬天长得慢,但是不排除有个别现象,不过大部分小孩还是符合这种规律的。秋天之所以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期,是因为秋高气爽,小孩经过苦夏以后,胃口食欲大开了;而且这个季节又很适合出去锻炼,睡得又好;再加上这个季节水果蔬菜丰富,孩子的食物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不过秋季恰恰与孩子的开学季撞在一起。一到开学季,孩子可能会不适应新环境出现各种问题,也会影响发育。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下面这4个方面,帮助孩子适应开学的环境变化,充分发掘孩子的生长潜能。开学综合征来了 怎么办?孩子开学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整天心不在焉,也不爱运动了,就是开学不适应的表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的开学适应期。孩子心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包括环境、周边人员复杂关系的迅速改变,对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孩子越小挑战性就越大,这都会给孩子的生理、心理造成影响,影响发育。教你对策 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给予及时的帮助。特别要注意孩子心理方面的变化,因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家长要做到理解,不要着急,耐心细心地疏导,引导他去了解他现在所处的困境,然后一起帮他出主意。其次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不能替代孩子。不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拍板,否则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会很晚,而越晚将来就越困难,对于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综上,一定要帮助他迎接这些困难,并且去解决这些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不好好喝水吃饭 便秘怎么办?便秘也可能导致孩子没办法好好吃饭,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孩子发育情况。不瞒大家说,我的女儿之前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也不适应。所以有一些切身感受,可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孩子为什么会便秘?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喝水少。首先一种情况是, 部分学校在男女厕所坑位数差不多的情况下,男生上厕所用时短,女生用时长,导致等候时间就长。有的孩子就有可能尿裤子,这样的话他下次就可能刻意地不喝水,导致喝水的数量明显减少;其次没有养成喝水的习惯:孩子会因为太过于投入某件事而忘记喝水。比如玩得太高兴了、听课太认真了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孩子食欲下降、便秘等等。另一方面,孩子挑食,比如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其他粗纤维的东西。还有的孩子没有掌握咀嚼的好习惯,甚至吃饭的时候囫囵吞枣,经常被噎住,导致下次他就再也不敢吃这些东西了,这样也会导致孩子便秘。教你对策 针对“喝水”的情况,家长们可以采取行为干预法,制定“如何科学饮水”的表格,记录喝水次数;还可以定量孩子水杯容量1200cc-1500cc,给孩子定时喝150cc-200cc的温水,给孩子一个“我要喝水”的意识。对于“便秘”,家长给孩子一个固定信号,比如洗澡前,上厕所,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同时注意饮食搭配合理。孩子不按时好好睡觉怎么办?孩子之所以睡得不好,是因为孩子现在的神经发育不成熟。比如,白天经历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负面的东西,夜里就会像放电影似的在孩子脑海里重现。所以孩子哭闹睡眠质量下降,生长激素分泌量也会受影响,自然孩子的长个儿就会受影响。教你对策 各位家长们,原则上睡前不要跟孩子做一些强刺激性的活动;其次给孩子建立睡眠的信号——比如听睡前故事、歌谣,灯光调暗;再者家长可以采用体力消耗法,白天适当地多带孩子做活动,其实孩子有时候睡不着是因为精力太过旺盛。要帮助孩子培养热爱运动的习惯,可以一起进行亲子互动,比如一起比赛跳绳。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为紫外线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材料,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也会促进孩子体内钙的吸收。腹泻、流鼻血、过敏 怎么办?入秋后,气温开始下降,早晚温差变大,再加上这个时期孩子压力比较大,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差,稍微不小心出了汗,风一吹就很容易生病。生病不免会影响孩子身体,贻误最佳的发育时间。教你对策 对于孩子季节性、经常性的流鼻血,家长要注意带着孩子去耳鼻喉科专门检查一下。有时候不一定是血液问题,有可能是鼻黏膜干燥或者血管的问题,这个时候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有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家长要清楚过敏原,其次还要特别注意孩子不要随便接触异物;还有就是防止腹泻:在这儿特别要强调饮食卫生安全,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千万别让孩子乱吃街边东西,尤其像油炸、油煎的东西,避免让孩子喝太多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或者其他甜饮料。立秋后,家长会有意识地给孩子多吃点肉贴贴秋膘。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给孩子吃太多油腻的肉类,还是要均衡饮食,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粗纤维的食物。秋天还可以适度地增加一些富含钙及高蛋白食物,比如可以适度地喝奶、吃鸡蛋或者鱼类。(文/潘慧)
每到新学期,都会有一些孩子放慢了脚步,甚至“掉队”。突然厌学、不愿沟通、自说自话、烦闷不安……是什么让他们放慢脚步,封闭自我?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之痛?为解答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近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和“广报求学”联合举行了名医大讲堂微课开学专场讲座,邀请著名孤独症诊疗专家邹小兵教授团队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李咏梅副主任医师来为家长们指点迷津。刚入托、入学孩子表现反常只是适应不良?李咏梅指出,简单地说,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往往是指孩子的发育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称,而出现的一些不足、过度或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影响和损害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情绪障碍等。有些老师反映,孩子的反常行为往往出现在升学阶段,如刚升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李咏梅解释,发育行为障碍的病因是复杂的。在升学阶段,孩子因离开对自己的行为更包容、照顾更细致的家庭,面临对社交行为等要求更高的环境,就更容易表现出能力的不足。有些自闭症孩子到了入托入学才被发现典型自闭症孩子,在上幼儿园前比较容易被家长发现,他们通常表现为:早期语言发育落后,不理人,不听指令,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有重复的语言或重复动作,坚持同一性的行为,狭隘的兴趣或感知觉等。然而,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指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自闭症人群)在上幼儿园前往往容易被忽略。李咏梅指出,这些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看似正常,但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时,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转换困难,多动,很少主动进行社会互动,持续或重复一些话题,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还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阶段表现反常,如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大,行为往往比较幼稚、刻板、固执。这些孩子可能是某些领域的“怪才”,例如计算能力可能很强,死记硬背能力相当不错,但写作技巧通常要弱得多。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症是学龄期高发的发育行为障碍。李咏梅指出,这种障碍表现为注意缺陷和多动两个方面。男孩子多表现为多动、冲动,例如有很多小动作,在座位上扭动或擅自离开座位,甚至奔来奔去、爬上爬下,说话过多,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便急于回答。注意力缺陷则相对隐蔽,更多出现在女孩身上,例如粗心大意,心不在焉,似听非听,难以完成作业或活动,遗忘日常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我们会等一等再下诊断。”李咏梅解释,当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持续至少6个月,干扰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达到应该达到的发育水平,这时医生才会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症。孩子出现可疑表现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当孩子出现发育行为障碍时,有些家长会第一时间四处求医,希望尽快为孩子明确诊断。“当孩子出现可疑的反常行为时,家长不要马上给孩子‘贴标签’。”李咏梅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和障碍,既要重视准确诊断的意义,也要认识到相当一部分的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仍存在争议,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家长不要过度追求准确的诊断,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李咏梅建议,家长应对儿童各项认知、社交、运动、语言、情绪等具体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及时进行相应恰当的干预治疗。家庭干预越早越好“以大家最关心的自闭症为例,作为家长肯定都会经历一个强烈的心理过程,包括震惊、迷茫、质疑、自责、接受等等,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要尽快调整心态,一起齐心行动起来。”李咏梅说,家长对孩子要“不放弃”,在寻求科学帮助的同时,不信所谓的“灵丹妙药”和速效的“神奇疗法”。自闭症家庭需要专业指导,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需要医学-教育-家庭联合干预。干预训练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要做好行为观察记录,治疗教育计划和疗效观察记录。训练中,家长要做到热情奔放,说话抑扬顿挫,带动孩子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爱心、耐心、恒心、信心、决心以及一点‘狠心’。”李咏梅说。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保持一致。对这两类孩子要注意提高亲子沟通技巧,例如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在情绪来临时恰当地宣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可以配合合理用药。”李咏梅表示,家长要牢记保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引导孩子向擅长的领域发展,把孩子的障碍“最小化”,促进孩子的潜能“最大化”。(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终于等来开学,“神兽”们从电脑屏幕前回到久违的教室。从过年开始,疫情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线上“迁徙”,当学生再次回归传统的线下课堂,在线教育还会受宠吗?疫情开始时,伴随着“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出台,在线教育成为唯一选择,并深刻地影响了学生、教师、家长。这无疑为在线教育行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在青创头条数据团队形成的8月创业公司传播影响力排行中,跟谁学、VIPKID、新东方在线等均上榜并位于前列。在线教育产品的日活量显著增长。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云教育平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的日活量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的1.27亿,升幅达46%。那段被迫宅在家里的时光加速了家长对在线教育产品的尝试和认知,增加了在线教育产品的普及率和曝光率。但弊端同样显现。不少家长表示,线上教育使得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感维系较弱,线上授课效果不佳,还担心会影响孩子视力。不过,活泼生动、科技感十足的在线教育产品仍然颠覆了学习体验,比如过去孩子做题后需自己对答案,现在用手机一扫码即知道结果,并分析掌握知识点情况,错题还有详细解释。尤其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全国最顶级的名师资源,并且大幅降低了成本,这具有不可替代性。进入后疫情时期,线下教育机构逐渐恢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又多了。同时,在线赛道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优势愈发明显。在暑期黄金档时期,在线教育企业在各热门节目、商圈进行广告轰炸,并通过价格争取用户,以学而思为例,不时推出低至几十元的课程降低获客成本。纵然线上教育正在面临困境和挑战,但青创头条传播影响力排行中受关注的事件也表明,有不少人看好它们的前景。8月,K12在线教育平台VIPKID单位运营利润扭亏为盈,这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行业的热情。目前来看,线下面对面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仍然不可替代,开学后,线上教育企业要发挥优势,推陈出新,与线下进一步相融合,将更多的资本力量沉淀在教育质量上,才能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凸显出来。(张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璐 齐济)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杭州一所小学新三年级的一个班,两年换了4个班主任、3个数学老师,家长们都快崩溃了。9月4日下午,焦虑的家长来到学校与校方沟通。“忍不了!每个学期都是代课老师上课,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一位家长有些生气地表示,学校一定要解决诉求。随着二孩政策推行,因老师怀孕生娃,上课老师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成为不少家长和学校的心病。报道发表后,迅速引发公众的强烈共鸣,网友总体上对此保持理性态度——既对家长的焦虑感同身受,也十分理解学校的苦衷。老师肚子的孩子是孩子,教室里的孩子也是孩子。这两难之事,需要各方多沟通多理解。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将更换老师之事及早通知家长,并做好沟通交流。比如,可以召开家委会及早通报并隆重向家长推荐新老师,让新老师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家校是利益共同体,如果能事先把工作做实做细,家长们一般都会理解支持学校工作,蛮不讲理的家长毕竟少之又少。有些工作需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比如,学校在安排老师课务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考虑到教师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尤其要精确摸底,充分预估到女教师的怀孕生娃问题。考虑到家长对班主任的更换尤其“感冒”,也可以探索实行“一正一副”的双班主任制度,尽可能缓解班主任更换的“震动”。有了通盘的统筹安排,相信可以让很多麻烦消弭于无形。现在这些办法看起来更像是“应急”之举。二孩政策推行以来,学校换老师引发的矛盾屡屡见诸报端。这类事情的症结到底是在哪里,是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这道难题该怎么破解,是主管部门应该深入研究的。不要让这类新闻年年出现,新闻变旧闻,旧闻变四季歌,那就不是家长宽容不宽容的问题,而是我们在对待孩子的事上是否真的认真负责、从心出发。
9月7日,我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申泮文院士诞辰104周年。他的一生有70余载站在讲台上,创造了“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纪录,并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等等。提到申泮文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还要从1995年说起。当时,美国的大学已经使用计算机十多年了,而中国的很多大学都还没有计算机。申泮文出国访问时,看到此落差,从而萌发了“利用多媒体编程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老师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申泮文解释道:“我这么大年纪了都能学,你也能学。”于是79岁的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他们从头学编程,开发软件。在40平方米的实验室,加上20平方米的办公室,申泮文带领着30名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他们一边编写电子教科书脚本,一边把脚本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每编写出一个章节,申泮文都要过目并作详细修改,定稿后再由师生边学习、边讨论、边编程,编出的课件就在教学中试用。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1998年,这一软件终于全部开发完成。1999年初,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后被评选为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随后,电子版教科书也正式出版,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化学元素周期系》教科书软件,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多媒体教科书,还是国际上的创新之作。他们把这个软件赠送给了国内很多高校,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后来,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申泮文的与时俱进从来不是说说而已。2007年,申泮文已经是91岁高龄,还开了“教育博客”,一个月就发了10篇日志,给年轻人做出榜样。2017年7月4日,申泮文在天津逝世,享年101岁。“先生已逝,精神永存,我们不仅要铭记他为祖国教育事业洒下的汗水,也要继承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为祖国构建更加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他的学生这样写到。(图文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
18.3%,这是2018年时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平均比例。一年后的2019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33.3%,而且最高的两个省份的比例分别达到55.3%和49.8%。“这就意味着,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优秀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或者接近半数报考师范专业。”在教育部9月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布和以这样一组数据对比,表明教师职业对青年学子吸引力的变化。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关键在教师。编制待遇有保障“各地招聘新教师岗位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张布和举例说,“某个省的省会城市今年招考912个中小学教师岗位,报名人数约1.9万,报名人数和招考岗位比例达到20:1。”编制和待遇,这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为了有效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指导各地通过加大挖潜创新力度、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调剂等多种方式,增加中小学编制,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比如,江西以教师招聘为契机,调剂新增3万个编制;云南从全省事业单位跨区域、跨行业调剂空编,为教育系统补充1.8万个编制。教师待遇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多地采取硬招实招,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部分实现。同时,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也得以全面实施,中央财政近5年来划拨奖补资金206亿元,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近130万名教师,合力实施乡村教师医疗、住房、荣誉奖励等多种保障政策。另一方面,住房、办公、教学等硬件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比如,围绕推动解决乡村学校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00亿元,支持建设40多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从高原、山区、牧区等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做起,有力改善了乡村支教、交流和特岗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安心从教解决后顾之忧。教育培训更完善“今年财力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国培计划’的投入不减反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布会上介绍,“国培计划”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国家行动。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的十年里,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72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680万人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编写的《“国培计划”蓝皮书(2010—2019)》显示,十年来,“国培计划”为中西部教师提供了至少1次的国家级培训。其中,陕西、内蒙古、甘肃、吉林、山西教师人均参训超过2轮;青海、西藏、海南和宁夏教师人均参训甚至超过3轮。“国培计划”还带动了地方政府培训资源投入,广大教师有了更多不断学习、终身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扩大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加强教育学科建设、综合大学创办师范学院、增设教育学科专业……一系列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举措,既让广大师范生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也让更多青少年看到了教师行业、师范专业的前景。“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是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师范教育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高不高、教育事业发展强不强。”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介绍,“十三五”期间,发改委安排28亿元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等38所师范院校,重点加强实践办学能力和学科建设,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中央财政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高校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分别提高了3000元和5000元。各省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特岗招聘稳增长“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任友群在发布会上介绍,通过“特岗计划”、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县管校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培养补充交流机制,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支教,每年约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今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第15年。自2006年启动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资金710亿元,累计招聘95万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和标准,享受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待遇,服务期满后3年内参加研究生考试初试加10分……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让“特岗计划”对年轻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从2006年的1.6万人到2012年的6万人,2015年的6.3万人再到2019年的10万人、2020年10.5万人,“特岗计划”的招聘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数也不断增加。这样既有效增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供给,也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状况、年龄特征和精神面貌,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特岗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80%以上,平均年龄25岁左右,显著改变了边远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的状况。”任友群介绍,“‘特岗计划’还集中补充了大量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乡村短缺学科教师,有些特岗教师到了这个教学点,这个点才历史性地开出了这门课。”15年来,“特岗计划”在实施范围、招聘规模、补助标准、岗位设置方面不断调整、提高。而且在各项保障性政策的支持下,特岗教师在岗率、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任友群介绍,“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以后留任率达85%以上。”(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