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父母逐渐按照孩子的学期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没到寒暑假,已按孩子夏令营时间准备休假,平时哪个课外班老师请假,一天的上下班时间都可能乱套。每个学期,孩子的课表都会重新绑定父母的时间。----------------崩溃突如其来女儿的中考结束了,晓莲总算松了口气。一件大事完成,这个夏天总算不会像寒假那么狼狈不堪。“过年时没扛住,崩溃了。”她苦笑着回忆。今年对晓莲一家来说是场特殊的“攻坚战”。读初三的女儿要中考,上幼儿园的儿子要幼升小。晓莲从电脑上调出寒假日程安排表,上面按内容分成不同色块,时间精确到分,紧张感一目了然。今年赶上疫情,很多课程改成了网课,但小朋友的网课,大人也需要“陪上”,工作量并不小。疫情之前,晓莲家的周末通常是这样的:周六上午7点15分,爸爸负责送姐姐去语文培训班,10点回来稍事休息。晓莲保证11点开饭,因为紧接着俩娃都各有安排。饭后夫妻俩兵分两路,一个送姐姐继续上英语,一个送弟弟上乐高逻辑。下午3点,爸爸接上先下课的姐姐再去接弟弟。晓莲需要在4点半准时上晚饭,因为姐姐5点半上数学,弟弟6点上幼儿英语。“我们安排还算好的,有的孩子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门接一门,午饭就是妈妈买个面包带到车上啃”。周日曾是晓莲规定的“家庭日”,早上是姐姐自己要上的声乐课,所以走亲访友,娱乐休息都安排在这之后。但随着姐姐学业的加重,周日多了一门化学补习,“家庭日”充其量也就是个“午后打盹日”,“逛街看电影都是很久远的事儿了,探访公婆也只能隔周一次。累,有点时间只想在家歇会儿。”这样的周末到了寒假,就变成了日常。年末工作一大堆,晓莲原本打算一放假就把孩子们先送去湛江外婆家的。不过班主任特地给晓莲发了短信,表示姐姐的成绩不稳定,最好还是在假期加把劲儿。晓莲立马改了机票,为冲刺阶段的姐姐安排了各种培训班。姐姐留下了,弟弟也走不成。跟着学拼音、数学、英语,能报的都报上,“既然要幼升小,就提前学点吧。”细细一算,姐弟俩加起来正好报了10门课!“给你俩熬一锅十全大补汤。”要是在以往的假期,这种安排简直让人抓狂,孩子的补习班,首先是家长的挑战。大人的工作、补习老师的时间档、接送饮食睡眠等,没有高超的统筹能力和足够的体力耐力根本搞不定。晓莲觉得背后有人拿着鞭子赶似的,每天都火急火燎的。年末工作一项接一项,各种总结会和年会要兼顾。最怕的还是晚上接到培训老师的电话,临时改个时间啥的,第二天所有计划全打乱。也不知道是啥时候哪根弦断了,崩溃突如其来。那几天先是公司年会筹备出了点问题要加班,然后丈夫工作排满走不开,母亲又来电话抱怨亲戚聚餐安排得不好。晓莲只恨没有三头六臂,可以把这些事都搞定。一次打开电脑,看着密密麻麻的色块,突然就嚎啕大哭起来,然后一边哭一边上航空公司网站,把过年回家的票给退了。“太累了太奔波了,哪儿都不想去了,只想在家待着。”幸好最终也没走成。疫情本来是灾难,但对晓莲来说,却好像突然让他们全家喘了口气,被儿女课外班指挥得团团转的生活,突然停了下来。前两天女儿小心翼翼地问她,升入高一,这个暑假还用喝“十全大补汤”吗?晓莲问女儿有什么想法。女儿说想上声乐课,想去外婆家。晓莲点点头说好吧。她知道漫漫长路还在脚下,但这个暑假,她只想和孩子们一起,把脑子里紧绷的那些弦松一松,歇一歇。转型“统战部长”7月初,文妈作了一个人生重大选择。她在朋友圈宣告:辞职了,从今以后我就是统战部部长了。问询蜂拥而至,文妈赶紧统一回复:陈昊文家统一作战部部长,目标:某某高中。“现在的学生家庭基本都是组团作战,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父母一边参与学习教育,一边工作挣钱,爷爷奶奶则提供后勤保障,大家各司其职。”文妈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工作生活就基本按照儿子的半学年、一学年的日程来安排了。小学前两年还好,昊文学习成绩不错,课余读个英语培训班,周末上个奥数课,外加他喜欢的国际象棋班。文妈文爸工作忙的时候,接送和饮食就由爷爷奶奶负责,日子过得安安稳稳,井然有序。“大概是小学四年级左右吧。”那时文妈发现身边不少朋友把孩子送去上海读双语学校,她也动心了,想尝试走教育新路。这一动,整个家庭教育任务就重了。整个一个学期,昊文外教老师的英语辅导时间是每周三个晚上的5点30分,这就成了文妈雷打不动的陪读时间。文妈在外贸公司工作,同事们都知道,无论有什么聚会,甚至加班任务,文妈都会婉拒,一下班就连忙飞奔回家。和辅导老师讨论学习进度、发音语感。晚上也不追剧了,一边看各校资料一边在家长群里讨论询问。暑期,文妈给昊文在省城报了个英语强化营,为期一个月。好在暑期是外贸公司的淡季,文妈申请了两周的年假,又和老板协商了一番,在省城找个短租房,她先去打头阵,后10天则换文爸请年假陪读。这么折腾了两年,综合各种考虑,昊文最终还是留在了传统教育体制内。他上了区里口碑很好的初中,成绩优秀,保持在全班前10名,全年级前100名以内。但文妈的生活并没有轻松起来,反而更焦虑了。“竞争太激烈了,好学生都在课余拼命地学,一不小心就会被后起之秀超越。”才初中一年级,文妈已经有中考焦虑了,因为一进学校老师就告诉大家,想进当地最好的中学,“得拼!”要拼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各种线上教育、学习软件、有线电视网的空中课堂,等等,都需要家长帮助适应和监督。学校方面,帮忙打印教材,参与消毒工作。维护放学后交通秩序,也需要家长积极参与。文妈说在疫情期间公司的外贸业务暂停,她才得以“划水”,但长期下来,这种状态不是个事儿。“公司不可能持续容忍一个心不在焉的员工,我也不愿意同事总替我多干”。当然,决定辞职还有好几个因素。文爸晋升顺利,工作更加繁忙;公司搬迁,通勤时间影响生活;老师旁敲侧击,昊文要“更上一层楼,进入全年级50名,名校才有保障”。如今,省城英语强化营又来电了,新学期再次报名,又是整整一个学年周末跨城往返。工作和孩子上学实在难以兼顾,文妈最终决定辞职,安心做“统战部长”,护送孩子进名校。“都喜欢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以前觉得这句话很温馨,现在才知道,我这种陪伴,好像真的很无奈。”文妈感慨道。(林蔚)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今日,教育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方面,针对“激励不够”的问题,《意见》提出“四个强化”。首先是强化评价导向作用。提出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提出学校要从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一是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积极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二是强化专业发展激励,鼓励和保障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等学术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完善岗位晋升激励,切实落实教师岗位职责,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四是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五是突出关心爱护激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关怀,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第三是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提出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二要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感染力凝聚力。第四是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提出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以优质学校为牵引,加大场地设施资源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力度,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二是完善学区治理体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划分学区范围,统筹学区资源,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积极开发优质学校名师网络课程、专递课堂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制图:周易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自主、长期、系统的学习,在某些领域成为技术高手、意见领袖等达人。但也有人抱怨,自己抱着学知识的心情,上了不少网课,关注了不少博主,最后却感觉没什么收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看教学视频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学习途径。53.7%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林菁今年31岁,是一家护肤和彩妆网店的店长,同时也是一名美妆达人。她回忆,刚进网店工作时,自己连化妆品的牌子都认不得几个,“越是不懂我就越好奇,而且我之前也喜欢关注美妆和时尚博主。为了迅速熟悉产品,我仔细整理货架和阅读各种说明书,一有时间就刷各种平台上的美妆产品测评,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知识,能从容应对顾客的提问,越来越精通这个领域”。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赵博韬(化名)学的是理科,但对社会学和时事新闻很感兴趣,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了几个解说社会热点的主播。“这些主播不是那种靠搞笑、发低俗内容吸引眼球的,他们每周才开播一两次,输出的内容比较优质,有参考价值,比如会讲人工智能的影响,以后什么职业可能被取代。虽然不是直接和我的专业相关,但会给我很多启发”。调查显示,从学习动机上看,出于兴趣和好奇心去学习的受访者最多,比例为58.5%。接下来是工作需要(43.0%)、个人信念(40.0%)和证明自己(38.2%)。受访者的其他学习动机还有:追赶流行(30.8%)、拿证书(26.4%)、生活所迫(26.2%)等。仅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学习。“达人、自媒体要想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必须坚持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真的热爱所研究的领域。”26岁的李雅文在河北石家庄工作,她直言不喜欢一味圈粉赚钱的自媒体。“我经常能分出哪些博主是纯粹营销,哪些是真的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作为希望学到东西的粉丝,看到博主满怀热情地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制作内容,我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次调查显示,从学习途径上看,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其他学习渠道还有: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大众媒体(27.8%),报班(26.3%),上学(20.9%)等。赵博韬表示,学习软件使用时,他一般会在视频网站搜教程看,而想要深入了解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他更愿意买这方面的书来读。李雅文坦言自己很少看书,“我对网络热点感兴趣时,会看一些博主的帖子。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和知识点,会去搜索和了解”。53.7%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我专注力不够,平时工作比较忙,主要通过关注博主和达人、看短视频学东西。”李雅文坦言,她一方面觉得这种碎片化学习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时常感觉收获不大,没有显著提升能力。“学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学习可以包括一些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活动。狭义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苦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娱乐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指出,网络学习也要符合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如果缺乏明确目的,只学习碎片化的东西,不关注知识体系完整性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持之以恒,就容易浪费大量时间,却感觉没有收获。调查显示,9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某些领域进行长期的学习,其中,53.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37.5%的受访者是长期而系统的。林菁希望能成为一个有更多粉丝的美妆达人,“怎么起步我已经知道了,比如在不同的平台建立账号,坚持更新内容。但光这样还不够,还要去了解粉丝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对于怎么优化自己的内容和传播渠道,我感觉还没有头绪,可能得专门学一下运营知识。我报了这方面的网课,放了半年还没看”。李立国向记者介绍,哈佛、斯坦福等名校有很多对外开放的课程,给更多人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但能坚持学到最后,通过严格的考核、拿到证书的学员比例非常低,大部分人只能成为“围观者”。“利用业余时间,看看小说和文史哲读物、学学插花,也不失为一种提高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的方式。不过,想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就要树立明确目的,比如提升工作能力、考研、学习某种技能。然后要付出努力,不能半途而废。另外,还要讲究方法,选择符合学习内容和自身情况的方法去学习。”他提醒。(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易)
“已经缴纳了保育费和餐费,幼儿园还要收书本费、设施损耗费,以及每学期200元的“掌通家园”APP使用费,这些额外的收费项目是否合理?”近日,多位孩子家长在网上反映此事,希望能规范收费行为。记者获悉,目前,教育部门已责令不少相关幼儿园整改并退还相关费用。孩子家长:每年需额外支付千余元陈女士的孩子最近准备转园,她想将孩子送到江岸区金牛子黄埔幼儿园。打电话咨询,听说有额外的收费项目后,她犹豫了。她又咨询了多家幼儿园,发现都存在类似情况。“目前我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也有这样的额外收费,比如每年要交200元的“掌通家园”APP使用费,以及每学期400多元的书本费、设施损耗费等。”陈女士说,“每学期报名时,我们已经缴纳了一万多元的保育费和餐费,其他附加的服务项目,幼儿园是否应该免费?”陈女士说,幼儿园额外收取的费用一年千余元。张先生的孩子是武汉开发区薇湖幼儿园新生。开学后,他收到通知要安装使用一款名为“掌通家园”的APP。“App的使用费每月10元,一个学期50元。”张先生告诉记者,老师向家长发布通知、发送孩子动态照片等,基本可以通过微信、QQ实现,让家长额外支付费用使用这款APP,不太实用。记者调查:不少幼儿园存在额外收费21日下午,记者咨询金牛子黄埔幼儿园,工作人员表示,保育费和餐费每月2600元,除此之外还有每年800多元的书本费。“我们这边,“掌通家园”APP是免费的。”武汉开发区薇湖幼儿园表示,APP的使用采取自愿原则,如家长不愿意使用,老师也会采取点对点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江汉区福星城幼儿园也存在额外收费的行为。网友鲍先生说,在还没有开学的情况下,福星城幼儿园就已经收取了校服费900元加教材费646元。另要收费75元使用“掌通家园”APP。记者联系到“掌通家园”武汉运营商一名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每月10元的费用,是“掌通家园”道闸刷卡系统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教育部门:幼儿园只能收取保教费和伙食费记者发现,网友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相关问题后,辖区教育部门均进行了调查核实,责令幼儿园整改并退还相关费用。江岸区教育局表示,幼儿园只能收取保教费和伙食费,提供其他服务收费必须征求家长自愿,不能强制。对于陈女士反映的情况,江岸区教育局已要求幼儿园整改并退还费用。武汉开发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是否使用APP一切以家长自愿为主。已向薇湖幼儿园提出要求,要充分尊重家长意愿,杜绝收取保教费及餐费以外的其他收费。江汉区教育局表示,幼儿园可以收取费用为:保教费、伙食费(服务性收费)、体检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外出活动费和乘车费(代收费)。网友反映江汉区福星幼儿园乱收费问题属实,收取校服和被服费、教材费、“掌通家园”费均为违规收费。江汉区教育局已约谈该园园长,责成该园退还所有违规收费。(记者汪洋 孙笑天)
“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60万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降至0人。”“2019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94%,初中毛入学率102.6%。”在23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了辍学学生减少情况和义务教育入学率情况,并表示,“义务教育有保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换句话说,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那么,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控辍有保障“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首先得有学生,把辍学学生、失学学生劝回来,再保障他们能读好书。这是整个保障的前提。”郑富芝介绍,义务教育普及的目标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对不能到校的残疾学生,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在劝返入学之前,教育部门首先摸清了辍学学生的底数,郑富芝说:“辍学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他们是从哪个学校辍学的?辍学之后现在在哪个地方待着?这个必须要搞清楚。”据此建立的台账记录了每一名辍学学生的具体信息。经调查,辍学学生大致可分为五类:学习困难、外出打工、早婚早育、信教入寺、身体残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五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原因。”每个学生辍学的原因不一样、类型不一样、家庭状况也不大一样,“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综合施策,可能用感情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进行劝返。”郑富芝举了云南首例因子女辍学引发“官告民”的例子。控辍保学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项难题,也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容易反复、容易反弹。如何保障劝返回来的学生不再辍学?如何健全长效机制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成果?如何防止出现瞒报、虚报、漏报的数字脱贫?“一人一案进行合理的安置。”针对劝返回来学生学情的不同,郑富芝介绍了三类安置方案,即基础好的插班就学;基础薄弱的单独编班,以避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年龄较大的接受普职融合教育,“让孩子们在学文化课的同时有一技之长。”吕玉刚结合今年6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介绍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如联控联保、专项行动、应助尽助、依法控辍、办学条件保障等。同时,由于义务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真实控辍、精准控辍的难度较大,教育部建立三项制度以避免虚假控辍。具体包括:台账销号制度,动态管理劝返复学情况;月报复核制度,每省每月上报控辍保学情况,且要与学籍信息系统和扶贫部门的辍学情况相统一;抽查复验制度,对数据变化非常快、幅度比较大的地区及时派出调研复核工作组入校、入户查验。办学有保障“我们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一个底线的要求,这些条件的配备现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据郑富芝介绍,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资金5400多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城乡一体,重在农村”。校舍——2013到2019年,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约2.21亿平方米。全国30.96万所小学、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规定要求。班额——56人以上大班额已降至3.98%,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信息化——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大98.4%,贫困地区学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师资——“特岗计划”累计招聘教师95万名,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在这些办学条件保障中,尽管一些地方的硬件还存在一些缺口,如校舍、教学仪器、设备等,但差距不是很大。“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老师。”郑富芝表示,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等、“国培计划”等,主要就是为了从源头上和培训上解决贫困地区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和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每年约有4.5万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中央财政拿出约20亿元专款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乡村学校130万名乡村教师。针对师资提升问题,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补充道,“教育部专门采取了组团式教师援青、援藏和援疆,现在还增加一个部分,就是组团式援助凉山。”全国各地派出的名校长、名老师,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针对贵州省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并挪用教育专项经费事件,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作出回应,一要加大督办力度,把督促落实教师工资作为今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一号任务、第一号重点工作督办;二要把长远保证教师工资落实到位的财政制度和机制建立起来,把所有教师工资纳入预算,并加大公示、曝光、监督检查力度。资助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首先要确保孩子们有学上,但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要保证他能够上得起。”郑富芝表示,“学生资助的问题,既是实现有保障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如何做好这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困难学生全覆盖。所有的学段、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实现全覆盖。——扩展资助范围。在“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实施精准资助。动态关注因病、因灾致贫的家庭,动态调整资助对象,保证及时资助,确保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漏,据悉,2019年受资助学生1.06亿人次,金额达2126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88.8%。基础教育阶段资助资金80%左右用于中西部地区。此外,针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刘昌亚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如何在保障义务教育前提下,尽量地让建档立卡的学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更高水平、更良好的教育。比如,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支援西部,共同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再如,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近450万建档立卡学生在高等学校读书或者已经毕业。高校不仅培养人,也通过科技、产业、教育、健康从事扶贫工作。清华大学通过“远程+现场培训”的方式,在全国设立1000多个教学点,其中有500多个设在贫困县,通过远程培训,培养了240万人。四川大学在贫困地区筛查了2.5万名先心病儿童,为其中1200多名儿童免费做了手术。电子科技大学开发了教育系统消费扶贫平台“e帮扶”,为贫困地区上线1100余种农产品,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柴如瑾)
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近日发布的《2020年英国本科申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英国本科总申请人数超过65万,创四年来新高。其中,申请英国大学本科的中国内地学生,较去年同期增长23%,达2.4万人。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有485645名国际学生在英国攻读学位,中国内地学生赴英国留学总人数超过12.03万。同时,近三年中国内地学生就读授课式硕士的人数呈持续增长态势。就此,相关专家表示,学制短是英国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的一大特色,本科学制3年(苏格兰4年),授课式硕士只需要1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府官网于9月发布消息,将原计划2021年1月开放的新学生签证提前至2020年10月5日,新学生签证将取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限制,不再限制持有学生签证的总时长。此外,为了减少疫情对国际学生学习计划的冲击,英国高校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不少英国高校延长了2020年入学申请的截止日期;秋季入学可以选择在线同步上课,可以在2021年1月之前的任意时间到校。看重教育质量与学制短根据启德教育日前在线发布的《2020英国留学报告》, “教育质量”与“学制较短”是中国学生选择本科留学英国的主要原因。相关专家表示,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开始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直接申请本科大一。除了高考直申这个途径,英国本科升学还包括:通过A-Level或IB、AP成绩申请本科大一;通过本科预科课程衔接本科大一;通过国际大一文凭课程衔接本科大二。本科预科与国际大一文凭课程的留学费用约为每年20-28万元人民币,本科留学费用约为每年20-40万元人民币。来自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本科留学申请人数最多的专业为药学、商科、社会学、创意设计专业,非欧盟申请者中申请人数最多的专业则是商科、社会学、工程技术。来自启德教育的数据显示,2019/2020学年,中国学生本科申请商务管理专业的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会计与金融类、艺术类、基础科学类、传媒类等。选择教育类专业学生增多英国院校的硕士课程分为授课式硕士和研究式硕士两种,授课式硕士因学制较短,一直为中国学生所青睐。《2020英国留学报告》数据显示,“教育质量”“学制较短”与“升读名校”是中国学生硕士留学选择英国的主要原因。据悉,硕士留学费用约为每年20-49万元人民币。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学生在英国攻读硕士,专业选择依次为商业&管理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创意艺术&设计、传媒、计算机科学等。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2018年,中国学生攻读硕士,选择商科、传媒类的比例下降,选择教育类专业的比例继续上升,这与国内教育行业发展迅速,对于教育专业背景的海归人才的需求提升密切相关。中国家庭多选择老牌学校中学阶段,据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1月,英国中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人数上升至10864人。据悉,英国中学分为公立中学、私立中学与国际中学三类,一年的留学费用分别为18-22万元人民币,30-60万元人民币,30-40万元人民币。《英国留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在选择英国中学时,核心考量因素是“院校排名”与“名校升学率”。另外,地区的“社会安定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具体选择层面,中国家庭一般会选择英国的老牌寄宿制及走读学校。需要注意的是, 18岁以下的学生赴英留学,需合法监护人代替其父母履行监护义务。(本报记者 赵晓霞)
2019年6月6日,河北秦皇岛,海港区新一路小学学生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海港区实验校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中表演趣味比赛项目。视觉中国供图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近日发布,这份文件从8个方面对深化体教融合提出了要求,也给出了指导意见和一部分解决方案。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之一,这份文件将给中国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带来怎样的改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多名业内专家。学校体育工作将继续加强“跟以往的文件相比,‘体教融合’的这份文件对责任主体的认定更加明晰,教育部、体育总局的各自任务都写得很清楚。”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这是文件的亮点之一。文件还提到要求大中小学校广泛建设学校代表队,特别是建立足篮排三大球项目的学校代表队。王宗平表示,“足篮排三大球的共同特点,都是团队项目,要求参加运动的学生具备团队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体能基础和身体对抗能力。所以三大球项目的广泛开展和举办各级赛事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的‘三无’(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体育课的问题。”通观文件,其实针对普通学生如何加强体育运动的条款较少,大多的笔墨落在了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后备人才上。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看来,这是因为这次发布的文件只是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文件之一,另外,只有加强了学校高水平运动后备人才的体系建设,才能进一步拓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功能。钟秉枢说:“之前,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基本上局限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体育活动,但是没有为竞技体育和为竞赛活动注入更多力量。”这次文件里则强调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钟秉枢表示,这就是赋予了学校体育更多的责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曾提出学校体育的一个六字方针,即教会、勤练、常赛。常赛所指的就是学校体育的竞赛,这一块是原来学校体育工作功能较弱的部分。“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说,竞赛的一个很重要意义在于人格教育。”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竞争是人的天性。体育比赛中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复杂,而集体球类项目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次文件强调了竞赛的重要性并鼓励开展三大球,在吴键看来,是希望补强学校体育一直都比较弱的竞赛这一块。竞赛的重要性对于学校体育如此之高,是因为竞赛是体育活动的核心。钟秉枢表示,“就像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考试,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考试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则是赛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文件中提到,青运会将与学生运动会合并,教育部门的学校赛事将和体育部门的U系列赛事整合。竞赛体系的变化将会导致训练体系的变化,训练体系将由原来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分离的状况变为两家合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回归校园这还引出了文件的另一个指向,正如钟秉枢所说:“这个文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件开头所说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设计和推进什么?一个核心的变化就是未来的学校体育将担负起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任务,同时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发展纳入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为我们国家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变革奠定基础。”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三级训练网,即体育传统校、业余体校、专业队。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相对封闭,而且造成了因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训练、忽视文化课学习而衍生的一系列弊端。钟秉枢表示:“我们之前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国争光、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忽略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个文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纳入学校体育体系,把这部分人也要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钟秉枢表示,这实际上表明,一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原有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从小学到大学到专业队、职业队的新的一条龙模式,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发挥单项协会的作用。我们不妨看看近邻日本、韩国的竞赛体系,钟秉枢说,“比如日韩足球,从小学的比赛到职业联赛,都是足球协会主办。”中国目前正在推进单项运动协会与体育总局的脱钩,这也是中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件里还提到要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对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在钟秉枢看来,“社会组织的介入,使得我国原有的举国体制三级训练网的框架将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的举国体制只是举了体育部门的一家之力,今后就真的是举国了,包括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的力量都将发挥出来。”当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回归校园,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也才能消除体育生与普通生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按照文件所说,原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摇篮的体校,将推进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王宗平对文件中提到的“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的条款印象深刻。王宗平认为,“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乃至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都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的高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通常情况下,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要求都不高,甚至还可以让高水平运动员用比赛成绩换取学分,或是获得降低学分的待遇。这样的话,高水平运动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不是很好。但从国际来看,学生运动员在大学里通常都是学业要求不降低、学分不降低的。”在钟秉枢看来,“这次文件的出台表明,就学校体育而言,未来,教育部门该做的事越来越多。反过来也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部门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顺应世界范围内体教融合的大趋势。”政策交叉点有待解决这次“体教融合”的文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方向,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有些内容仍需完善。王宗平表示,“就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来说,现在全国有资格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只有300多所,而全国共有高校3000多所,这个比例太低。”另外,指挥棒的作用对于中国教育影响深远,王宗平提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是中学校长或者学生家长,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我让学生、孩子加强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到底能有多高?”吴键指出,文件里“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与现有的“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开办课外辅导班或在课外辅导班授课”的有关规定产生交叉。另外,“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的政策,又与现有的划片入学、就近升学等政策有交叉。因此,在后续的操作上,还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以化解不一致。吴键还认为,“学校体育现在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都存在割裂现象。国内的学校普遍重视智育,轻视体育,但是从人的培养的角度,智育和体育是应该同步发展的。从学校体育内部来说,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以及竞赛常常也是割裂的,我们现在经常问,为什么体育课上就不能比赛?实际上,运动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比赛为引领的有效教学模式,现在摒弃了。学校体育的这种割裂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
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初二学生小健的父母发现他写作业越来越拖拉,做事马虎,丢三落四,放学回家就玩手机、看电视。老师也说小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行事冲动,常常跟同学发生冲突。最近,小健甚至跟父母吵过几次架,说不想上学。小健的父母认为他是沉迷网络游戏,无法适应上学的节奏,于是带他来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科就诊。副主任医师李雪跟小健沟通后,诊断他从小就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升初中之后学习压力变大,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干预,以至于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李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家长像小健父母一样,只会看到孩子沉迷网络的表象,很少关注孩子心情、学业上的困难、同伴关系方面的问题。家长们通常的认识误区是,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脾气不好等现象的元凶是网络成瘾。实际上,真正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孩子并不多,很多是先有了情绪问题,比如患有多动症,本身就容易走神、经常出现冲动行为,只能通过玩游戏勉强让内心不那么痛苦。“很多孩子有情绪问题,没有能力做他这个年龄段能做的很多事情,包括上学,所以才选择沉迷网络,可能孩子并不是真的很喜欢玩网络游戏。”李雪还遇到过一些孩子,有特别明显的抑郁症状,具体表现为心情不好,用利器在身上划出密密麻麻的道,有很多自伤行为甚至想死。孩子跟她表述说,每天都很痛苦,玩游戏虽然感觉不到高兴,但能打发时间,能不去想一些很痛苦的事情。“初高中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高,是抑郁情绪的高发阶段。”李雪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情绪上出了问题——心情不好,常常闷闷不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想死;睡不着觉、没有胃口,作息规律跟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容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家长跟孩子的沟通非常重要。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故意不学习,而是他真的没有能力继续像以前那样学习和生活了。”李雪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寻求帮助。“这样能及时、最好地帮到孩子,不能一味地自己去想办法,很多时候家长们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学校老师和家长经常很焦虑,更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业成就,有时候并不能真切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不能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是不是健康的,心理是不是正常发展的状态。家长焦虑的情绪、对教育的急功近利、对成绩片面的追求,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在李雪看来,学校、家庭要尊重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科学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对于一些孩子在幼儿园就参加了种类繁多的辅导班的现象,李雪表示,有的孩子可以接受,有的确实不行。不能接受的孩子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这个年龄段并不是他们该发展这些能力的时期,这让孩子有很大的压力,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就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大年龄就做多大年龄该做的事,不要过早给孩子太多学习方面的压力,孩子小学、幼儿园时期玩耍、运动、放松身心很重要。”另外,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非常需要讲方法、讲技巧。“不是所有人都生来能当很好的爸爸妈妈,如何做好父母,与孩子真正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都需要家长学习。父母要跟着孩子成长的脚步成长,以适应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李雪介绍,有的父母回家就刷手机、看电视,看到孩子没在写作业就吼一通,转身继续玩手机,很少跟孩子有情感沟通。父母没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温暖、认可和接纳,只能找另外的方式缓解情绪。久而久之,可能矛盾就会升级,孩子手机不离身。“父母每天跟孩子互动,倡导更多健康身心的生活方式,包括陪孩子出去运动、让他跟同伴沟通交流、处于放松的环境,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做到不沉迷网络的。”李雪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彭婕婷、陈家利两位同学在此次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跪地救人义无反顾,以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决定授予彭婕婷、陈家利两位同学‘校长特别奖’!”9月21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此前义无反顾跪地救人令全网感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子彭婕婷、陈家利被正式授予“校长特别奖”和“成都善·平凡之善卡”。面对现场师生的热烈欢呼和掌声,彭婕婷和陈家利说:“感觉有些忐忑,其实我们做的只是小事。”2020年8月14日晚,一位58岁的中年男子突发疾病倒在了湖南常德火车站内,前往成都参加考试的彭婕婷、陈家利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不幸的是,该男子抢救无效离世,彭婕婷和陈家利在离开的瞬间,忍不住泪流满面。事发后,彭婕婷、陈家利义无反顾救死扶伤的事迹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全网为她们点赞。逝者家属向彭婕婷和陈家利深深鞠躬致谢:“你们已经做到最好了,真的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家属称,人没有抢救过来不怪她们,“虽然人走了,但必须要感恩”。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值得被记住,每一个温暖故事都值得被传扬。虽然彭婕婷和陈家利并未挽回病发男子的生命,但她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身影却感动了全网。除了收获“校长特别奖”,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善·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活动中,成都中医药大学被列为“成都善·平凡之善”首批推荐点位。(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蒋超 刘珂君)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 今日,教育部举办教育金秋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会上表示,全国学校已全面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上周五)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中小学均已分批开学,目前全国在校学生总数是2.42亿,占学生总数将近90%。“因为部分高校新生还没有报到,错峰分批开学的最后批次有的是安排在十一以后,所以这样一个比例。”续梅介绍说,这标志着教育系统经受住了一次历史大考,已经实现了秋季学期安全、正常、全面开学。也就是说,学校已经全面地恢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以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毫不松懈地抓好常态化疫情下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 22日,新华网举办在线教育研讨会,邀请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相关在线教育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家共同就在线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一场高浓度的思辨讨论会。活动现场在线教育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也带来了教育的新变革。今年,“停课不停学”让在线教育站在“风口”。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共有2.5万家在线教育企业注册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20家。在平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齐心协力下,我们成功应对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随着学生陆续回归校园,跃升中的在线教育从业者也开始思索如何更好地提升质量、更好地促进教育现代化。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技术的迭代在不断促进教学发展与教育变革。在线教育产品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革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新旧迭代中,线上线下融合将定义未来教育新面貌。”他也表示,这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层面,在线教学平台承载力仍比较有限、网络教学技术还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学情感表达受限,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师生互动不顺畅等问题;从区域差异看,与城市相比,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电脑拥有率、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找网上课、蹭网上课现象仍存在。”“在线教育需要一场结构性变革,在线教育质量仍需提升。”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曹培杰以“在线教育的转型与重构”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曹培杰表示,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有力保障了亿万学生的学习机会,但从全球范围看,在线教育效果不佳是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在线教育大多停留于传统讲授层面,存在着“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预设多生成少”等突出问题。他认为,在线教育的优势不是“统一化的教”,而是“个性化的学”,互联网进入教学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在线教育要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和认知工具,从“照本宣科”转向“探究对话”,通过设计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探究中进行深度学习,真正把互联网从观看教师讲课的“终端”变成联结世界的“窗口”。线上教学从“权宜之计”走向“长久之计”还需走几步?信息技术的持续导入又会如何影响教育生态的重构?在随后的对话中,与会嘉宾围绕“教育信息化如何深度弥合‘教育鸿沟’”“站在风口上 在线教育潜能再激发”“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冷思考”等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春藤家长学院CEO喻颖正看来,技术应该让教育回到孩子的身边,比如以科技为平台,构建在线教育学习社区,让家长与孩子在社区里共同学习进步。鲸航科技CEO李小虎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普及,新的学习场景会不断涌现。而技术的发展会推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教师应该如何掌握新的技术,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慧网CEO高燕认为,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适应和掌握新的技术。集思学院首席运营官汪海波表示,“师资和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存在着不平衡。”集思学院目前主要通过与部分高校合作的方式,把更好的师资与内容用于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化的问题。慧读国际CEO王璐认为,老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课程的传授者,要把自己变成课程的创造者,而且要思考如何通过线上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价值观、学习兴趣等深层次的问题。学霸君副总裁宋超认为,在线教育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协助老师高效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优化在线教育效果、服务升级等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线上线下如何有效融合,达到1+1>2的效果?“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核心,在老师层面是赋能老师的教学力,在学生层面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力。”在3E口语CEO李永看来,在线教育的属性是高效,是提高质量、提高学习效果、节省时间。101教育研究院院长胡思哲认为,技术是助力,想要通过线上技术让教学“如虎添翼”实现1+1>2,首先需要线下教学自身“到火候”,这是先决条件。跟谁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罗斌表示,多媒体、动画、互动、游戏、AR、VR……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些技术,同样能够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不亚于线下学习的体验和沉浸感。悉之教育联合创始人古茜表示,“大部分的无效学习在于错误场景的重现”,如何去纠错,这一点技术可以做提纲挈领和总结。playABC品牌副总裁高辛说,在线教育需要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深刻认知,真正实现教学科技手段落地,策略有效施行、工具有效使用。再佳学教育CMO邓漫表示,在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小“教育鸿沟”,填平这个鸿沟还是要内化,把资源真正“放下去”。小河狸创客创始人王子桢所从事的是少儿科创素质教育,实践中他发现,三四线城市科创类资源相对较少,建议把有意义的教育产品更好地触达给下沉区域,让科创教育普惠化。在博实乐3i全球学院校长陈亮看来,教育行业天生具有人文属性,更需要积累和沉淀。企业如果只是做简单的迁移,只是把线下知识迁移到线上,这样的线上教育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本次活动是今年新华网主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的预热会议。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主办的年度教育论坛,新华网教育论坛自2010年首届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将继续以追溯教育本质、传播教育正能量为己任,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解锁中国教育未来发展。
从“粮票、饭盒、被褥”到“暖水壶、银行卡、随身听”,再到如今的“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大一新生行囊中的“标配”在慢慢变化——藏在行李箱里的时代变迁9月中旬,高校新生陆续开始入学报到,经历了疫情的高三毕业生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跨进大学校门,经历着不同以往的新生活。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湿巾成为新生们的入学必需品。除了生活用品,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这“新三样”,几乎成为新生的开学“标配”。从20世纪末的“粮票、饭盒、被褥”到21世纪初的“暖水壶、银行卡、随身听”,再到如今的“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大学新生“开学行囊”的变化,不仅是生活必备品,更是时代的更迭记忆。“三件套”:生活学习双标配“我就带了2件行李,一个行李箱和一个双肩背,都是换洗衣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新生张楠来自湖南,他的随身物品中,口罩、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消毒湿巾整齐地摆在行李箱里。“走之前,妈妈反复和我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别聚会,保持社交距离。”“我们还是不放心,跟着过来了。”校门外,有不少家长知道学校目前禁止家长进入,但还是想来送孩子,看看孩子的学校。“因为疫情防控,家长只能送到校门口,可是我想来看着孩子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这个背影不想错过。”刘铭做大学辅导员快十年了,在他看来,“00后”大学新生们基本都是电子产品的追逐者,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几乎“人手一套”。“以前的学生大多都是在宿舍安装台式电脑,一般一个宿舍没几台,只有小部分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也是很笨重的那种。而现在,除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购买了平衡车、单反相机等。”刘铭说。回忆起自己当年大学入学时,刘铭说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不用自己带饭盒、水壶、洗脸盆等生活日用品。除了把被褥、衣服等大件扛进学校,还带了银行卡,还有一个他觉得很时尚的随身听。他笑着感叹,“现在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随身听。”一个行李箱:网络时代的轻装出行在各大高校的现场报到点,和前几年大包小包的行李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的大一新生都轻装出行。“学校里很多东西都买得到,而且网购很方便,除了基本的换洗衣服,生活用品之类我都在网上购买后直接寄到学校。”北京邮电大学的大一新生黄岩只带了一个行李箱来报到。因疫情防控需要,学校要求今年新生报到时家长不能进入校园,没有了父母的助力,一些女生甚至只背一个双肩背来报道。“我随身就带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其他生活用品都通过快递从家里寄过来,它们比我还早到学校。”记者在报到现场看到,现在学生的开学行囊越来越小。新生普遍认为,只要人和手机一起到学校,其他的都可以在网上购买。“和当年完全不一样了,那会儿还要自己从家里背铺盖卷。”来送孩子的一位家长说,20世纪80年代,自己到大学报到时,必备的东西是粮油关系迁移证和户口迁移证。“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是靠粮油关系发馒头票、饭票来就餐的,如果没有这个迁移证,就不能保证口粮。另外被褥衣服满满两大包,都是自己坐火车一路背到学校的。”寄语新生:在适应中创造出更好的希望除了行李的变迁,与往年最大的不同还有疫情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始于年初的新冠疫情让中国与世界都面临了一场重大的生存挑战。“诚然时间无法做到重启,逝去的生命没有办法回来,但人们被灾难侵蚀的心灵没有被病毒吓倒,更没有被病毒打垮。”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寄语新生:“学术学风建设不是空谈,不是道德说教, 而是人的境界和追求。”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大数据研究发现:2020年以来人们的积极情绪确实比2019年显著下降,但是成就、投入和意义感却上升了。比较发现,2020年共有十项优势上升幅度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它们分别是:宽恕、勇敢、自控力、诚实、公平、谦虚、好学、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唯一下降的是幽默,段子手少了一些。显然,在对抗病毒的日子里,虽然有很多人间悲剧,但是人们更看到大灾难面前更多人大无畏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病毒所造成的痛苦的坚毅,也表现在失去亲人后的坚强,凸显了人之为人的精神的高贵。谈及有些高校入学后封闭管理,彭凯平认为,虽然全球的疫情还没有结束,置身其中的我们进入疫情常态化的生活,这种生活与以往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不同,这需要新生们用新的观念来适应,并且在这种适应中创造出更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