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发现,一个中年模样的女性,同时出现在四家在线教育机构的视频广告中,而且一会儿自称数学老师,一会儿自称英语老师。有网友质问:这样的企业能做教育?对家长学生太不尊重了!在线教育行业种种乱象,遭网民诟病已久。制造焦虑、诱导网贷、私自修改课程内容、退费困难……在一个投诉平台上,单独针对某公司的投诉就多达上千条。在线教育乱象频发,与这一行业野蛮扩张有关。自疫情暴发以来,在线教育因其不受时间地点制约的优势,站上“风口”。各大企业为进一步抢占市场,纷纷大手笔投放广告获取客源。如今,各大城市的主流商圈、地铁站、公交车身、小区电梯,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随处可见。各大综艺节目中,也频频看到它们的身影。在商言商,企业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逻辑,无可厚非。但仔细梳理几家头部企业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到,跟谁学、网易有道等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收入的100%以上。如此畸形的占比,不禁让人质疑:企业是否还有足够的预算投入到教学主业中去。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只会带来巨大的内耗,既不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可以想见,不断加码的广告营销背后,一定是获客成本的“水涨船高”。这种流量“黑洞”反过来又会加剧企业经营负担。在堪称疯狂的竞争态势下,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消费者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在流量当道的背景下,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式“烧钱”“圈地”的做法,在一些特定行业发展初期确实奏效过。但是,一些企业把这套“快攻打法”照搬到教育行业,显然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线下传统教育,其本质都是教育。教育讲究“慢工出细活”,如果不能持久地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又在何处?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显然不只是线下学校或公办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而是每个教育从业者的基本遵循。一路狂奔的在线教育,请把“初心”打在公屏上!(本报记者何欣荣、胡洁菲)
据新华社1月20日消息,家庭教育法草案于当天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从2008年全国人大代表张荣珍提出立法建议算起,时隔13年,这部法律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制定家庭教育法确有必要。这不仅是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规范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和行为的重要举措。未成年人保护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家庭教育又是其中重要一端,在这方面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又如何进行法律约束,都需要厘定。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放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应该加一个字,“养不教,父母之过”。家庭(父母或监护人)有抚养和教育责任,但父母或监护人在这方面的法定责任是什么,违法边界在哪里,需要进一步明确。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从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到送孩子上课外培训班,父母亲都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由教育问题产生的亲子矛盾、理念冲突日益凸显,成为一大社会话题。在这背景下,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助于界定家庭教育的权责关系,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举例来说,在传统观念中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权益角度出发,不应有家庭暴力的生存空间。出现家暴,就应有法律的及时干预。据悉,提交审议的家庭教育法草案中就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有了这项规定,未成年人就有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护,而父母或监护人也就更加明白,家暴是不受法律支持的行为。这有助于人们从过往的混沌认识中解脱出来,以现代的眼光对待家庭教育。又如,在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种误解,以为父母一人管孩子、一人上班赚钱是一种合理分工,实际上,父母双方都对家庭教育负有责任,不可或缺。有人把父母一方带孩子的现象称作“丧偶式育儿”,形象反映了父母一方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法草案对此也有相应规定。当然,家庭教育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问题,而年轻的父母们都是平生第一次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既缺乏经验又缺少专业知识,再加上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偏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凡此种种,均非制定一部家庭教育法就能得到解决。比如说,即便这部法律规定家长或监护人不能缺位于家庭教育,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丧偶式育儿”的现象,除非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导致家庭婚姻危机,否则很难进入法律干预的范畴。但有理由相信,家庭教育法的制定和出台,对于厘清家庭教育责任、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进而有助于逐步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家庭教育有法律管着,能让许多家长意识到,原来家庭教育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本领,其实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
别人家的学校又来啦自1月20日起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东财”)2021年寒假正式开启在大连市政府支持下东财为学生返乡提供了超级“VIP”服务↓↓↓包机、专列、全校总动员、点对点送站专车送站1月20日共有33辆送站专车分批发往大连火车站和机场护送东财学子乘坐专列包机回家实现了学生不出校门即上车、下车即进站全程闭环、无缝衔接专列发车在大连市支持下铁路、高校携手大连站为东财学子开通大连至沈阳高铁专列前往沈阳的学生从学校乘坐送站专车直接到达大连站通过绿色通道快速检票上车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人员流动风险包机起飞大连机场、航空公司和学校共同努力为东财学子开通大连至太原包机学生通过专用入口进入大学生专用临时休息区候机确保旅途安全21日至23日东财还将护送9525名学生离校每天按照学生购票情况安排充足的车辆和教职工志愿者前往机场、火车站、码头、汽车站等地进行送站服务同时,为每位同学安排2名教师作为联络人与同学全程保持联系帮助解决返家旅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确保每一名离校的同学都能顺利到家团圆
近来,“985相亲群”话题火了。无论是工作、相亲还是生活,仿佛越来越绕不开学历。你怎么看学历对人生的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中青报官微发起一项“你觉得拥有高学历就意味着人生进入Easy模式(简单模式)吗”的投票,2605名微博用户参与。数据显示,20.2%的受访者觉得特别有道理,学历直接影响未来人生,58.0%的受访者觉得有点道理,学历某种程度上是“敲门砖”。 “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比本科生机会要多很多。”在北京某外企上班的杨庭(化名)说,学历的提高确实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并不是说学历与个人能力一定相匹配,但现在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筛选人才时总要有个门槛,学历就是一个“敲门砖”。 “学历高的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不光学历,就读院校的培养水平对学生影响也很大。”王语萍(化名)曾从一所普通院校的本科,考上某211高校的研究生,她感觉研究生期间就读的学校学风更好,老师同学都非常乐意分享和交流,自己收获更大,对人生的帮助也更大。 王语萍最近在相亲,“每次介绍自己时,除了家庭情况、工作单位,学历多高、毕业于哪所院校也是必须要提供的信息,自己选择对象时也会考虑对方的学历,不能相差太大”。 而杨庭对相亲也要看学历的情况很不理解,“网上在讨论‘985相亲群’,现在在大城市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把其他院校的学生排除在外,那选择范围不就更窄了吗?” 调查中,13.2%的受访者认为“拥有高学历就意味着人生进入Easy模式”的说法不太对,个人能力更重要,5.3%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没道理,学历并不能决定什么。 王语萍认为,学历确实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但同等学历的人可能会更有共同语言,这也是更快找到合适伴侣的方式。“当然,学历只是一个方面,相处下来适不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性格不行,不愿意付出不懂得尊重,那再高学历也不值得相处”。 杨庭认为,人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高学历的人也许会有一个相对好的起点,但工作几年后,学历学校这些信息就没那么重要了,大家更看重这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这是一个处处是机会的时代,谁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生的机遇,谁就会生活得更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2020年6月,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测算,2035年和205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 22.3%和27.9%。 人口老龄化将对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医疗等带来一系列影响,不仅关乎老年人当下的生活,也关乎年轻人未来的养老。有多少年轻人在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21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要过上幸福晚年生活,受访青年更倾向于靠自己,然后是靠配偶和子女。 82.9%受访青年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 24岁的刘思雨(化名)是北京人,在本科阶段去了国外读书,2020年她放弃了读博的机会,选择回国工作。“回国前,我仔细考虑了未来的人生规划。我想按正常的节奏度过自己的人生,在从小长大的城市,和朋友们一起慢慢老去”。 80后青年龚亮(化名)是江苏南通人,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定居在杭州。两年前,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养老。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龚亮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考虑更多了。“以前我觉得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儿女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也没关系。而且父母也总说用不着我给他们养老。现在我才知道,老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便,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孩子也能在身边”。 调查显示,82.9%的受访青年考虑过自己的养老问题。 分年龄段看,受访80后这一比例最高(84.8%),00后比例最低(69.8%)。分性别看,女性受访者的比例(84.8%)高于男性(80.2%)。分城市级别看,二线城市受访者比例最高(83.8%)。 “最近我关注了一个话题,叫‘那些你30岁以后明白的事’,有个帖子就说到城市选择和养老的问题。”在深圳工作的李星莹最近刚过完30岁生日,她觉得随着年龄增长,身边关心自己养老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一定要上心,它牵涉买房定居、生儿育女、社保缴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就很后悔自己没有更早地开始规划”。 调查中,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其中37.3%的受访青年认为非常有必要。 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越大的受访青年选择比例越高,紧迫感越强。女性认为有必要的比例(92.5%)高于男性(85.5%)。二线城市受访青年选择比例最高(92.4%),一线城市受访青年最低(85.8%)。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受访青年选择比例最高(92.4%),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受访青年比例最低(80.8%)。 拥有幸福晚年,59.8%受访青年选择靠自己 “有一个网络流行词叫‘注孤生’(注定孤独一生,单身网友自嘲说法——编者注),我之前觉得很好笑,现在觉得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李星莹说,“由于人的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下降,我们社会老龄化速度很快,靠谁养老、如何养老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尽早考虑的问题”。 要在未来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年轻人寄希望于谁?调查显示,选择靠自己(59.8%)的受访青年比例最高,接下来是靠配偶(50.1%)和靠子女(42.1%)。 李星莹说,上一段恋爱结束让她受到的打击太大,两年多她都不太想谈恋爱。但最近因为考虑养老的问题,她又开始着急婚恋问题了。“不过,我身边一些朋友经营婚姻和养育孩子很辛苦,我也担心能否找到合适的人过一辈子。就目前来说,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赚钱”。 受访者的其他养老依靠还有:养老互助组织(32.7%)、采购养老公共服务(29.5%)、社区(22.7%)和单位(16.8%)等。 “我觉得大城市的养老模式越来越完善了。”刘思雨介绍,她所在小区有一些集中养老的做法,比如老人食堂,对于生病卧床、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工作人员送饭上门。 龚亮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流动性高,有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其他城市定居,失去了老家的亲友关系网。还有的人换工作频率高,社保缴纳情况不稳定,都有可能在未来养老上面临更多问题。 “我们最终都会老去,养老问题提醒我们去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李星莹说,虽然年轻人生活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但也面临老龄化不断加深的问题,必须有意识地尽早规划。 受访者中,00后占9.5%,90后占53.8%,80后占36.7%。男性占42.0%,女性占58.0%。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9.0%,二线城市的占45.2%,三四线城市的占21.8%,城镇的占2.8%,农村的占1.2%。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占1.7%,20万-30万元的占7.9%,10万-20万元的占45.2%,5万-10万元的占34.5%,5万元以下的占10.7%。(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易)
近日,“鸡娃”等话题大火,由此引发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孩子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密切凝视和沉重期待,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青涩的青春期,已被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覆盖。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了功利的现成目标,那就是要考高分、要成功、要成为“人中翘楚”。很少有父母能成功免疫“成功学焦虑”,从孩子出生开始,智力开发玩具、早教课程、促进大脑发育的脑黄金补剂就已经无孔不入,很难让父母们在“培养天才”的美好神话中保持淡定,“如果你不是一个努力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就会一事无成”。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的事情,但是在成功学的驱动下,孩子的身影不见了。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都变得不再重要,而被一串串数字化的衡量指标所替代。比完奥数比国学,比完钢琴比围棋,反复被排名被比较,被卷进越来越湍急的竞争漩涡当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并不是天生适合考试,他们的时间完全可以花在考试之外的事情上,不会考试并不是一事无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算作成功”的标准真的值得推崇吗?上了普通大学,我们的孩子就没法过好这一生了吗?那些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不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问题的成因有多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家长。放下执念,接受孩子的普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尊重孩子原本的气质,让他自由地发展,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现实中,许多焦虑的家长都是小有成就的人,他们似乎无法接受孩子的普通,无法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成功”。作为一名毕业于国内某985高校的新手妈妈,我也经常真诚地问自己:在孩子的自由快乐和一塌糊涂的成绩面前,我真的能做到方寸不乱吗?如果将来孩子过得不如我,这是我的失败还是孩子的失败?经过长久的思考,我终于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我人生的延续。如果我的快乐来自于不断地“升级打怪”,攻克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成就不过也是为了自我满足而已。如果他的快乐是通过他想要的方式来获得,他能够从中获得持续的生命滋养,那么这种“不成功”的快乐同样值得肯定和尊重。毕竟,我们希望获得的是有意义的人生,成功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教育都是以成功为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就只剩下培训而没有教育了。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不被成功绑架的人生,才是自由的、独立的。心理学家们发现,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良药。比起来自父母的规划,让孩子获得更扎实的掌控感,是他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身后出谋划策、提供支持。接受孩子的普通,也接受他们自洽的完整。(常菲)
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一随迁子女全家月收入2600元,报兴趣班支出1800元……“寒门贵养”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工人日报》1月16日)一面是在工厂干活,一包榨菜分两顿就馒头吃的父亲,一面是身穿名牌、大把花钱追明星的孩子,如此鲜明对比令人五味杂陈。人人都有追求名牌吃穿用度的权利,只是这样的追求不应超出家庭可承受范围,不应以压弯父辈的脊梁为代价。为了满足子女的高消费苛责自己、不计条件、不遗余力,这样的“伟大”难免悲情乃至偏激。有人认为,只有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培优班才算“对得起孩子”。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不惜穷尽力量甚至透支自己。殊不知,不管不顾地把孩子当“富二代”养,很可能养出骄奢无度、心安理得的“巨婴”。近年来,有关年轻人过度消费、不知疾苦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寒门子弟。父母无原则地迁就、纵容、给予是助长子女挥霍无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的爱纯粹无私,只是教育是门大学问,需要遵循科学原则才能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如果方式方法不对路,爱之愈深则害之愈切。在养育孩子上,有人主张穷养,有人主张贵养,但一个基本共识是:不论穷养、贵养一定要有教养。所谓“教养”就是一种与家庭条件并无必然关系的良好文化和品德修养。比如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心胸宽阔、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这些美好的品德修养不是靠钱堆出来的,相反,它往往需要让孩子通过吃苦获得。一位知名企业家曾在一档节目上分享育儿经验:儿子从小学到大学,她都没有去接过孩子放学。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晚了半个小时,原来孩子为了省钱,不坐2元钱一趟的空调车,改坐1元钱的普通公交车回家。“狠”培养的是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由此而论,真正的贵养,并非物质上无节制地给予,而是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独立,涵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时下,社会上或明或暗地弥漫着一种以高消费、会享受为荣的氛围,名牌衣服、进口手机、打赏明星等似乎成了“青少年的标配”。一些家长怕孩子“落伍”,竭尽所能甚至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之风,依然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价值。古往今来,“寒门出贵子”都是世人最朴素的期盼。寒门能否出贵子取决于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能否形成合力,让孩子真正具备那些美好的品德修养,具备艰苦奋斗、改写命运的精气神。(李思辉)
最近,北京市先后通报了多名儿童确诊新冠的消息,流调发现他们曾在确诊病例家庭的“小饭桌”托管。相关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孩童校外托管的热议。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孩子在比利时上学时的情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女儿三岁进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压根没有入托费之说。后来上小学时,选择的是离家不到500米的一个公立学校。学校下午三点半放学,但也可以等到五点再去接。在此期间,学校不再分班授课或辅导,而是让学生集中在大教室里自习、做作业,也有学生在操场参加体育运动的。学校概不收费。开学后不久,女儿说,每天三点半之后的自习时间,老师会把她和另外几个“外国小朋友”喊去补课。原来,由于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法语比当地孩子稍差一些,老师会给他们讲故事,以便提高他们的法语水平。我也曾担心是不是要交钱,但从未见到学校的账单。后来,我的一位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做研究的教授朋友告诉我:“不要钱,老师是志愿的。”原来,他的孩子当时刚转到比利时来上学,法语更差,学校为了让他跟上班,自愿给其补课。“比利时都这样。”他说。我女儿一共补了大约一个学期,从未接到账单,也未见到老师向我们家长“表功”。也许学校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小女上小学,除了午餐费以外,没有其他费用。小学每两周一次游泳课,每个月有一次外出活动,比如骑马、访问农场、看演出之类,都不要钱。据笔者了解,西欧各国情况大同小异,目的是方便上下班的家长接送。法国同事说,法国小学是下午四点放学,但学生可以在校自习到六点,不收费。换言之,西欧各国没听说有收钱托管孩童的机构,因为没有这需求。学校托管孩童,在欧洲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在他们的理念里,养育孩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政府和社会要想法设法方便家长、方便孩子。西欧也有少量福利性质的托管机构。在布鲁塞尔时,我常看到一些孩子到楼下公园对面的一座房子里玩,房子门口的标牌写着“儿童之家(Maison de Enfants)”。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周末、周三下午和假期免费让孩子们来玩,也算是托管吧。那里环境谈不上高大上,只有普通的玩具和图书,还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负责管理。“儿童之家”还组织孩子们看电影,参观农场甚至骑马之类,而且每次只收2欧元的公交车费。暑假是欧洲人度假的日子,但总有一些家庭因种种原因不能带孩子到外地度假,“儿童之家”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当然,这里没有文化课辅导,在中国家长看来有些荒废学业,我们送过几次也就作罢了。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孩童托管看似是琐碎小事,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不能一股脑儿把托管这事扔给家长,或是通过经济手段扔给社会,政府和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创造财富的社会中坚们排忧解难。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让学校承担孩童下午托管的重任,是最实用、最经济、最安全的做法。靠社会化服务不仅让家长多花钱,而且人身安全方面也让人不踏实,甚至会对孩童的心理与价值观取向造成负面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要让孩童从小就形成让钱解决问题的观念,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不妨多一些责任与担当,多送一些温暖。(本报评论员吴黎明)
随着新一年艺考季的到来,全国超百万艺考生,步入了一场“激战”。最近,一名学生在网上傻傻发问:“我高三,文化课300多分,想学编导、播音主持,有什么大学推荐?” 没想到,这一问遭来艺考生们一顿口诛笔伐。 “我的天,谁给你的自信,300多分就想考编导?” “劝你慎重。好一点的学校要500分。” …… 关于到底是“专业重要还是文化课重要”这个命题,再度被推进了艺考圈的争论漩涡。那么,这几年为什么如此重视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艺术生录取高考分数是如何水涨船高的?让我们听听考生和高校专家的心声。 “世上没有捷径” 考生霓霓:三年都折在文化课上 “不重视文化课,想以低分进名校的学生大多数会失败。”女孩霓霓用自己三年艺考失败的辛酸路忠告后来人,“世上本来没有捷径,千万不要走成弯路。” 霓霓参加了2017年到2019年的艺考,她的目标是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编导专业,但三年都铩羽而归。她自嘲:“我等于是陪了TFBOYS每个成员轮流参加了高考和艺考,结果他们都考进了,我没进。” 和不少艺考生一样,霓霓坦承一开始自己确实抱着“走捷径”的心态去参加艺考。“刚开始那些艺术专业也没有多喜欢,慢慢才逐渐投入其中,开始真的喜欢。”但随之而来的是,这条“捷径”越走越长,变成了“弯路”。在参加了三次艺考和高考都惨败之后,霓霓终于觉悟:文化课真的很重要。 “文史哲素养在面试和笔试时,一目了然。但如果仅参加了短期培训班,按套路回答问题,照搬一些书单,不懂装懂,很容易被识破。”霓霓觉得,艺考生还是得清醒地认知自己和想报考的专业,“你真的得是那块料。” 文化课门槛越来越高 117万!艺考生人数飙升 2002年艺考刚起步时,全国报考人数仅3.2万人。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了117万。 事实上,十多年前,只要专业成绩足够好,高考文化课成绩哪怕只考了两三百分,很多学生也能考上艺术类本科院校,甚至顶尖艺术类高校。 记者梳理后发现,2008年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最低文化线只需250分左右,录取时完全按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名。大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也是采取“文化分+专业分”的综合分来录取学生,常见的是文化课成绩占40%,专业课成绩占60%,具体比例则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有五五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的。 但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针对艺考政策进行了调整: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0%。 也就是说,2009年开始,艺考生专业分数再高,如果文化课不过最低线,考生也是上不了本科院校的。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针对艺考生的文化课最低分数线,逐年攀升。2018年底,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对2019年的艺考政策提出一系列改革要求,其中包括进一步提升文化课录取分数线。 “功利艺考”行不通 招不满,也不降标 这一政策对艺考生影响有多大?2020年10月,上海戏剧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公布了各专业的新生人数,让人惊讶的是,导演专业只招了9人,而原本的招生计划有16人。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解释,一部分考生虽然在专业课上排名靠前,却因为文化课成绩未达标被挡在门外,最终学院只录取了9名新生。“这是史无前列的,哪怕招不满,我们也不降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这样说。 “这证明了上戏这些年的一贯坚守,我们希望追求艺术的同学不要轻视文化底蕴这个基础。”黄昌勇说。 不仅如此,近几年艺考生的构成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艺考大军的主力正在从艺术中专、艺术高中、艺术类高校附中等逐渐转向普通高中甚至重点高中的学生。这进一步推高了艺考生的文化成绩门槛。 2020年有一位浙江考生,虽然取得了专业第一名、文化课600多分的高分,却依然没有能被清华美术学院录取,原因是去年浙江的一段线高达594分,这位600多分的考生在折算文化成绩之后,和全国考生相比失去了优势。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大学评价与高考咨询中心主任张裕晨有多年的高考咨询经验,在他看来,艺考招生文化分比重加大的趋势,反映了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我个人认为是利大于弊的。” “文化分加大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艺考生源的流失,但其实流失的也只是那些把艺考当高考跳板的生源,真正坚持下来的的学生,相比而言是更真正想学艺术、从事艺术工作的学生。”张裕晨说,文化分数提高,有利于筛选到综合素养更高的学生,这为学生后续的成长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本报记者 郑琳)
依靠在家练单杠,娃娃就能长高?近来,在抖音上,不少家长晒出给萌娃准备的“长高神器”:室内儿童引体向上器。小朋友可以在不大的室内家庭空间,利用门间的距离,双手完成单杠、引体向上等动作。这样的单杠真能帮助孩子长高吗?1月18日,记者联系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昕然,她对此表示,“总的说来,单杠的吊、拉对长高的作用空间是有限的。单杠的作用要一分为二来看,既不能完全否认单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视频声称练儿童引体向上器孩子长高了如果你是抖音爱好者,也许会刷到抖音上一些家长为了孩子长高“煞费苦心”。他们晒出自家萌娃尝试练单杠长高法--利用家里室内门的空间,安装室内儿童引体向上器,让孩子练单杠来长高。这样的室内儿童引体向上器,在网店被冠以“助力长高”的功效,价格从89元到129元不等,很多店家都在商品关键词上增加了“小孩”的字样,配发的视频也是小朋友在用引体向上器做拉伸。在抖音上,多位网友发出多段孩子通过练习单杠来长高的短视频,评论里出现有“近2个月长高2厘米”“简单有效的长高运动,室内单杠”等内容,有的还在自己账号橱窗里挂上了“室内儿童引体向上器”的链接。专家表示单杠作用有限不能夸大其效果1月18日,记者联系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遗传与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程昕然。她表示:“单杠也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只要不是负重的体育运动,对帮助孩子长高都是有用的。”程主任表示,单杠也要分年龄,“小孩子的手臂力量弱,他可能握不稳,摔下来就怕出意外。在进行单杠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在旁边监护。”相较于单杠,程主任更推荐年龄小的孩子做一些跳跃运动。“因为人长高最主要是腿长长了。如果是单杠的话,最锻炼的地方是手臂,所以想要下肢长长的话,我们更主张做一些跳跃运动,像是跑步、游泳、跳绳等。跳绳是我们最主张的,又简单又方便又安全。”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她说:“比如骨龄13岁的女孩、骨龄15岁的男孩,已经到了青春期发育的中后期,他们的下肢生长基本成型。而脊柱是人体里最后闭合的部位,有长长的空间,这时可能我们会建议他们做一些单杠之类的运动。”“但总的说来,这样的吊、拉对长高的作用空间是有限的。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人体有好处。血液循环好了,骨骼营养充分了,肯定在夜间生长得好一些。总之要一分为二地来看,既不能完全否认单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程主任同时提醒,饮食、睡眠、运动都是帮助孩子长高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上主要是三不原则,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一定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晚上不要耍手机,10点之前就要睡觉。”相关链接:内分泌科专家:练单杠就长高是运动误区早在2018年,微博认证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的@协和胖大夫潘慧 就通过微博指出,小朋友只通过吊单杠就长高是常见运动误区之一。“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被家长要求‘吊门框’‘吊单杠’,理由是可以长得更高?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即便吊着吊着长高了一点,也并不是长骨增长。”潘慧指出。一些家长以乔丹吊单杠为例,声称网上传言乔丹因为练单杠长了20厘米。潘慧在视频中指出,“乔丹也许通过吊单杠能够适度增高,但乔丹能长到那么高,是通过运动、营养、睡眠等全方位综合作用(促成),而不是单纯的吊单杠。吊单杠一般拉开的是关节间隙,而不是真正促进软骨的增长,最后导致长骨的增长。所以不能只注意乔丹吊单杠,而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综合努力。”(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因为媒体的报道,“鸡娃”这个词最近突然火了起来。 “鸡娃”是个网络用语,是近些年北上广深等“小升初”竞争相对比较激烈的大城市家长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虎妈”“狼爸”望子成龙,“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报班”、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不停地激励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鸡娃”这种行为方式并不是刚刚流行起来,只是每到学期末、考试前或者升学季来临的时候,“鸡娃”更容易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 最初,“鸡娃”总是与“小升初”“奥数”相伴而行:孩子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便被家长带着辗转于多个奥数培训班,只为小升初时凭借厚厚的获奖证书拿到好中学的入门券。不过,从前几年开始,教育行政部门就发出了“禁奥令”,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将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 从逻辑上推算,没有了奥数竞赛、没有了竞赛成绩与升学的挂钩,“鸡娃”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是,“鸡娃”一直存在,而且势头并没有减弱。 那么,是什么推动着家长们孜孜不倦的“鸡娃”呢?“鸡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鸡娃”背后一直有一股很强的“暗”力量。 在小升初这件事上,一直有一明一暗两条消息线。 明的一条消息线是官方的,最有代表性的消息包括:“免试就近入学”“竞赛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等,而且在越来越严的政策管控下,这两年全国各地“免试就近入学”比例在不断加大。据教育部去年年底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了98.6%,再加上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的控制,择校热正在缓解。 而暗的这条消息线则恰好与官方消息相反,它们多发源于各种培训机构举办的家长说明会或者某些微信公众号,在大大小小的家长群中被广泛传播。这些消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某“牛娃”取得了×××证书+×××证书而被某牛校“点招”、某某学校已经开始收简历、某某名校刚刚暗中进行了测试…… 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鸡娃”的家长便有了更强的动力。但是到底“牛娃”的录取是否与证书有关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牛娃”被牛校录取了也没有确切的数据。 只要“牛娃与牛校”的故事一直流传,家长们的动力就在。 既然是暗中流传,流传的方式必然也很神秘,“鸡娃”的家长们相互交流时通常夹杂着很多“暗语”,比如,“AS”为“奥数”、“BS”即“杯赛”、“奥牛”就是奥数牛娃,“英牛”顾名思义就是英语牛娃,而“奥英混血牛”就是奥数英语都棒的牛娃…… “初来乍到”者很难一下子看明白这些消息完整的意思是什么。这种处处存在暗语的语境,也给信息流动设置了门槛,所以,“鸡娃”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牛娃的成绩=爸的经济实力×妈的情报能力×娃的执行力。可见,“情报能力”在牛娃成长中已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牛娃”则是“鸡娃”的家长们的终极目标。 与“暗语”相辅相成的是,在明面上被禁止的“奥赛”依然存在着,只是“奥数”已经被有的培训机构和组织机构改名为“思维训练”,答题变身为了“闯关”,而已经被禁止的竞赛活动被包装成了“研学营”“冬令营”等。 再加上英语的KET、PET考试,在明暗两条消息线的作用下,被“激”的孩子苦不堪言。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加入“鸡娃”家长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多,“牛娃”的标准也在水涨船高,网上流传着一张“幼升小”“普娃”“牛娃”对比表,一个6岁“牛娃”的识字量已经达到千字以上,有些“牛娃”的识字量甚至已经达到了四五千字,而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最终达到的识字目标是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这种“牛娃”标准的不断提高,让“鸡娃”的家长们陷入了斗志昂扬和深深的焦虑中反复挣扎的境地。 不过,“鸡娃”的家长没能获得太多同情票,在常人看来家长自己就是始作俑者,是家长的功利心、攀比心,把分数看得过重的应试心理在作祟。 家长们也委屈。不少“鸡娃”的家长表示,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之所以最终加入“鸡娃”大军,也是一点点被卷入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和纠结。 有专家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已经逐渐进入普及化,而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各阶段升学考试难度也在降低,尤其是中考,每一分的竞争都很激烈,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家长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一定会向下传导,甚至有家长从学龄前就开始“鸡娃”。 不过,既然“鸡娃”背后有“暗”力量,那么解决的办法显然应该在“明”上做文章。值得庆幸的是,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正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正在尽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堵住非正规的升学渠道等。不过,政策制定、出台之后,更重要的是落实到位,只有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才能逐渐提高家长对政策的信任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暗”力量没有立足之地。 (樊未晨)
继2021年度国考笔试成绩和面试人员名单公布之后,18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本次国考调剂的结果,2210人通过本次调剂进入面试人员名单中。眼下,国考面试环节即将开启,那么,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都考啥?国考调剂入面名单公布近日,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和分数线公布,1月11日上午,国家公务员局网站也公布了本次国考进入面试的人员名单,据统计,超过7万人成功进入面试阶段。本次国考笔试成绩和分数线出炉之后,调剂公告也正式发布,调剂的对象为公共科目笔试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未达到规定面试比例的部分职位。1月18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本次国考调剂的结果,2210人通过本次调剂进入面试人员名单中。竞争火热的国考为何会出现大量调剂岗位?“个别招考职位超过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达不到《招考简章》确定的面试人员比例时,将通过调剂补充人选。”粉笔教育公考专家袁东表示,本次国考招考岗位相对往年来说,更加偏向基层,但是岗位报名“一头过热,一头过冷”的现象依然存在,考生更加喜欢大城市、级别高的单位,一些地区的岗位报考人数不理想。袁东分析,本次国考调剂的职位和人数较上年度均有增加,调剂需求较多地区的包括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这次的调剂岗位集中在市(地)级机构,例如,消防系统就占据调剂人数的60%。”袁东说,这主要是因为消防系统的招聘要求条件较多,且面试前还有一些淘汰环节,此外,一些报考者对消防岗位的认知也不太充分,容易放弃。国考的面试环节都考啥?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57万人,2020年11月29日笔试当天,共有101.7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0:1。在笔试阶段从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数万名考生,如何在面试环节展开新一轮比拼?按照国考的《招考简章》,国考的面试由招录机关负责。按照往年惯例,国考笔试成绩和面试人员名单出炉之后,招录机关会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面试公告,国考的面试程序也随之启动。国考面试谁来命题?2015年,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曾发布《公务员录用面试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这一文件,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命制或审定面试试题。根据职责分工,省级以上组织人事考试机构承担面试试题命制等有关工作。也可以委托专门机构承担面试试题命制等支持与服务工作。这一文件还提到,公务员考试的面试方法以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为主,也可以采取其他测评方法。袁东介绍,结构化面试主要考查考报考者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意识、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行为举止和形象气质、报考动机等。无领导小组讨论则侧重考查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对于保障面试环节的公平公正,《公务员录用面试组织管理办法(试行)》也明确,面试室应当配备录像或录音设备,对面试过程全程记录,此外,每个面试室应当配备1名监督员。对于面试环节的纪律要求,袁东介绍,公考面试环节,考试时,面试考官与考生一样需要抽签决定考场,考场设置有监督员,双向监督考官和考生,同时考场设置全程录像,也可以保证面试的公正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