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双11”之夜电商从业者加班夜宵进行时。视觉中国供图 90后的胃已经垮了,胃病成了90后真正的危机,胃癌正向年轻人袭来……打开网页,和“年轻人”“胃病”相关的新闻资讯数不胜数。年轻人的胃病真有这么严重吗?哪些是胃病的高危因素?如何保护好胃的健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黎培员。 “年轻人的胃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急性的多、慢性的少;轻症的多、重症的少;功能性的多、器质性的少;可逆转的多、不可逆转的少;良性的多、恶性的少;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多、其他原因引起的少。”黎培员说。黎培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部分年轻人的胃病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老年人的胃一旦萎缩了很难逆转,而年轻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比较强,只要改变一下生活习惯,胃马上又“生龙活虎”了。 黎培员介绍,年轻人常见的胃病一般有以下几类:功能性消化不良,觉得胃不舒服,但是胃镜显示没什么大问题;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可能只有轻微的炎症,一点糜烂,胃部没有萎缩或者其他病理改变;胃食管返流,患者胃、十二指肠里的东西返流到食管引起的一些症状。另外,在年轻人中还比较常见的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有节律性、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得胃病?主要还是不良生活习惯惹的祸。黎培员总结了几个胃病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得胃病的概率越高。大家可以对照自查,清除掉各种危险因素。 当代年轻人饮食图鉴:早上来不及就不吃了,中午点份外卖或者有什么吃什么,晚上大吃一顿,火锅、烧烤、油炸食品等都是心头爱。熬夜、加班时还会加顿夜宵。黎培员说,三餐不规律,常吃高油、高盐、高脂、坚硬、粗糙、过于冷或烫的重口味食物,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经常性地熬夜、久坐都不利于胃肠蠕动,影响消化功能。 抽烟、酗酒、常饮咖啡和浓茶,这些不良嗜好都会刺激损伤胃黏膜。当损伤超过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打破平衡时,就会引起胃部不适。 有些患者问,为什么有人抽烟又喝酒,还能活到九十九?难道不良生活习惯也能“负负得正”?“不存在的。”黎培员解释,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基因好、机体修复能力强,这种人在人群中也是非常少的,不能模仿其不良生活习惯。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病甚至胃癌最常见、最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年轻人得胃癌大部分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不大,主要和基因有关。”黎培员介绍,现在随着卫生状况变好,年轻人的感染率在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公勺公筷,这样也能减少吃饭时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 黎培员提醒,还有部分年轻人得胃病是由于在治疗方面有误区。身体不舒服或者胃不舒服,不能自己随意找方子、乱吃药,一些药物也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出现胃部不舒服症状后,首先应该检讨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暴饮暴食,健康饮食。改变生活习惯后,如果三五天胃部不适还没有明显改善,就要引起注意了。出现反酸“烧心”,有可能是胃食管返流;如果饿了就胃疼,吃饭会舒服点,还有半夜疼,则可能是与溃疡有关的疼痛,有这种疼痛的情况要到医院做胃镜检查;胃胀、餐后饱胀、没胃口,有可能是单纯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是普通的胃炎。胃疼的情况下,发现大便变成沥青样,甚至呕吐咖啡渣样的东西,有可能是胃出血,必须到医院做检查。 年轻人精神压力大也可能首先反应在胃上,没有胃口,不想吃饭。 夫妻吵架、工作不顺利、挨了领导批评等,很多人首先的反应就是不想吃饭。精神压力会直接影响胃肠的功能。在2020年四五月,黎培员接诊的消化不良病人明显增多,大家见到他的第一句话都是:“医生,我的胃不舒服就是从疫情初期开始的。”然而,往往这样说的人经过检查后大都没有严重的胃病。黎培员分析,疫情让大家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继而对胃产生了影响。人们宅在家中,很多平时不被注意的微小不适一下子成了他们心中反复琢磨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大家比平时更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些不适就会被放大。 黎培员送给大家一颗安心丸——年轻人的胃病大部分和生活方式、精神压力有关。要在生活习惯、情绪调节上做一些改变,不能再掩耳盗铃地“朋克养生”了。“平时要对胃好一点。你对胃不好,胃凭什么对你好?你不爱胃,胃也不会爱你。”黎培员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光明图片2020年5月31日,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不少孩子在家长陪伴下来到书店阅读、购买图书。陈晓根摄/光明图片 “你人生的戏要你自己演,我们只是你的观众。我们什么都给不了你,只能给你自由。”毕业于中央美院,走在风风火火创业路上的陈柯伊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她的话。 自此,陈柯伊开始了自导自演的人生。多年之后,她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讲起自己自由而欢乐的童年故事:6岁开始在家里“创业”做家务,10岁在学校“创业”卖饮料报纸,13岁“领工资”,16岁给自己设计激励机制……会场上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非典型的母亲,这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道路的同学,在今天还是比较稀缺的。 “连续20年的研究发现,让中小学生谈父母评价他们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70%以上的孩子都会回答:学习成绩。不仅是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希望孩子考试考到前15名的比例超过半数。实际上,这是一个永远不可实现的高期望。‘必须上名校,必须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否则就没有前途。’这样一种心结,成为孩子成长一个非常大的制约、束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也是母亲的郝景芳曾写道:“与其关心孩子能不能在内卷中取胜,不如关心孩子有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这跟财富关系不大,只需要胆识、眼光、勇气、专业积累和自我驱动力。”在普遍焦虑的今天,一些家长正在慢慢地改变。 ●家长: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我自己 ●专家:家庭教育避免学校化、知识化 不焦虑的家长都是相似的,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烦恼。 “做起作业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不拖到最后时刻不会做完。” “爱人为孩子的学习熬白了头,我们要不就没时间说话,一说话就吵个不停,只好分开生活。” 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资源的扩充并没有舒缓人们的心结,“狼爸虎妈”“学二代”“爬藤母亲”“母职经纪人”,一个个新词的出现见证着焦灼的进阶,不少家庭依然陷入上好学校、考好大学的焦虑之中,以期从学业军备竞赛中得以突围。 “家庭教育出现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孙云晓认为。 “看着孩子成绩一天天下滑,能不焦虑吗?工作都不在状态。”汪奇回忆起孩子中考那段日子依然感慨。 “上职业学校也挺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不可以当工人呢?他擅长手工。”丈夫劝慰她。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的孩子中考、高考都没考好,没想到在研究生阶段发力啦。”过来人给她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 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在渐渐释怀的同时,汪奇和孩子沟通:“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因成长而带来短暂的不适,不要泄气,退步是暂时的。过了这段时间,你会比以前更好,但也要自律,尽量减少损失。” 看到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焦虑,汪奇感慨,老一辈人身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形,他们普遍淡定。现在,婴儿刚出生,高考倒计时就出来了。一提到孩子势不可当地成为普通人,仿佛就被定义为失败者。 “也许是从大学扩招开始的吧。当上大学成为大概率事件,人们关注点就不一样了。现在,人们一路瞄准名校,焦虑自然更大。”汪奇庆幸自己没有压制孩子爱探索、好琢磨的兴趣。“不能过早下结论,给孩子贴标签。没想到孩子读了研究生,状态越来越好。他动手能力强,得到导师、同学们的欣赏。” 相信是一种力量。成长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便经历波折,父母也需无限信任。正是在一次次历练中,独立创新的基因在陈柯伊身上渐渐生成。成年后的陈柯伊有时也会疑惑:从小到大,母亲怎么没焦虑过?母亲回答:“求知和好奇心难道不是天生的吗?相信你就是相信我们自己呀。” “今天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被赶超。其实,输赢不会在起跑线上评定。而是要考虑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还能不能顺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表示,当学习证书成人人共有以后,兴趣和特长就成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不存在竞争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 ●家长: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 ●专家: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父母学习成长的速度一定要快于孩子成长的速度。”作为大学老师的刘静除了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外,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传统文化等课程。 教的是高等数学,为何还要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改变源自孩子。刘静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表面上一切还好。真正出现问题是在初二那年:孩子放学就到自己房间把门关上,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再也不跟家长有任何交流。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父母也是这样把我养大的呀,我成长得好好的,是孩子有问题了?”有一年多寝食难安的日子,刘静都被焦虑和恐惧填满,不知该如何把孩子带出这种封闭的状态,更担心孩子没有未来。 “成长中的孩子是通过‘问题’来唤醒家长的,唤醒家长进行自我成长。”刘静反思:自己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但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真的懂教育。讲课讲得虽好,但传授的仅仅是知识,没有和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有心灵、精神上的互动、沟通和交流。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大多仅局限于常识和知识的层次,满足于教会孩子们记住一些知识,很少能达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这种残缺的教育,不仅无法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智慧的一部分,而且更无法对孩子们的精神生长发育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出现问题,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项贤明的一项建议就是亲子谈心计划,与辅导孩子做作业相比,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如今的刘静从一系列课程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小时候不恰当的养育,意识到如果还沿用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方式——只关注物质却从未注意到心灵的陪伴和精神的滋养已经不够了;意识到不能一味指责孩子,唯有家长的自我成长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能敞开心扉,和我们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这才是最大的改变。”刘静明显感觉自己能跟孩子沟通了,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处在不同频道上。她可以不再张口闭口谈学习了,而是和孩子聊兴趣爱好,聊与同学的关系,聊梦想……这样的分享也更多出现在她的大学课堂上。 学业的提升并不明显,但让爱在家里流动起来比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得多。刘静相信,只要家长回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之道,孩子迟早会被影响,并找到他人生的那份颇具生命力的发展之路。 “对孩子的高期望、高压力是背离了对儿童的了解、对儿童的尊重,是对儿童权利的一种忽视或者剥夺。好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幸福、获得自己潜能的实现,把潜能变成现实,这是教育的本质。这同时需要我们树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尊重孩子自身的梦想、自身的发展道路、唤醒他自身的潜能,追寻他内心自由的呼唤。”孙云晓表示。 ●家长:生活即教育,我们怎样度过这一天,也将怎样度过这一生 ●专家:幸福的教育是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进了北大,不见得更幸福;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不见得更幸福。”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用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结论告诉大家,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是低相关。 未来是不确定的,善意的父母用自己理解的确定性来和世界的不确定性去对抗。“什么样的理解,会更接近确定性呢?拥有什么样的素质,会让孩子的未来更确定或者更幸福呢?”这是作为母亲的安柏思考的问题,“焦虑其实是一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或者是期望值和能力的差距。适度焦虑是为人父母的正常反应,但不要过度焦虑,如果想降低焦虑,要么是降低欲望或者期待值,要么提升行动力或能力。” “家庭需要分工,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好孩子的学习,更是一种智识的进步、技能的发展以及品格的塑造。一个坚持自我修炼的妈妈,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安柏明白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伴随他们的终生,对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有着巨大作用。成为全职妈妈的她重新温习了英语;每年看60本以上书籍,研究的专题包括人工智能、生物进化学、儿童教育等书刊;开了公众号,生产出数篇10万+爆文…… “既要避免太鸡血,也要预防假佛系。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水面下的90%,才能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品格、自我认知、内驱力等方面培养,聚焦更能发挥孩子优势、塑造孩子价值的事情上。那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就会有更多选择。”安柏深知,为人父母,计之深远。 “2020年,就像是一幅油画,背景越是黯淡,我们用心画上的色彩,反而越是明快。”和孩子一起阅读、赏花、锻炼、观影、放风、看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安柏说,生活即教育,我们怎样度过每一天,每一年,也将怎样度过这一生。 “幸福指向的是真善美、自我实现、教育的本体部分。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为大事而来的时候,实现梦想才能带来最大的愉悦。幸福的教育是当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说。(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上海某小学附近,很多家长背着沉重的书包送孩子上学,还有家长边走边喂孩子吃东西。李宝洋摄/光明图片 【对话】 现在的家长,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焦虑,普遍感到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常常因为督促孩子学习而引发“家庭战争”,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家长,也反映自家孩子不爱学习,这是为什么?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安富海针对这一现象在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希望产生的结论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困境有所启发。 1.“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背后的不和谐 记者: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但现在许多优秀的中小学生,甚至许多班级第一名的学生也不喜欢学习。这是为什么? 安富海:2019年底,深圳一所中学运动会上初中某班学生在方阵中打出“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的横幅,一经流传竟得到许多共鸣。许多中小学生高呼“太有才了!说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言下之意,他们也不爱学习。这个横幅和附和者们的高呼让大人们哑然失笑,但这笑声却充满着忧伤。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对15岁学生的抽样测试中,我们取得3科(阅读、数学、科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然而,与2009年、2012年我们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公布后“普天同庆”不同的是,这次教育界开始理性反思PISA测试暴露出的问题,包括教育均衡、师资短缺、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等。我认为,还应该深入思考我们的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关系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的现状告诉我们,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存在不和谐现象,即学习成绩好,却不爱学习。 记者:常理告诉我们,喜欢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安富海:成绩毕竟是学生自己考出来的,所以有必要去听听当事人的声音。带着这个“常理”,我随机访谈了参加过2018年PISA测试的三所中学的60名学生。“你喜欢学习吗?学习会使你感到快乐吗?”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笑而不答。参与回答的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呵呵,还可以吧”;“喜欢,谈不上,应该说是被喜欢吧”;“不太喜欢”;“学习,作业,我听到这两个词心情立刻变差”;“还有人喜欢学习?疯了,肯定是疯了”。每个学校回答“还可以”的学生的数量都极少。 其实,我国四省市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61位的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了成绩好不一定爱学习。另外,PISA2018测试结果还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三科的学习效率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名也比较靠后。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不喜欢学习,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事实上这个结论根本不需要PISA测试来告诉我们,随便走进一所学校观察几节课或访谈一些学生和教师就能得出类似的认识。 2.睡眠和吃饭时间之外的每个时间段都填满了学习 记者:不喜欢学习,学习效率又相对较低,为什么还能考出“第一”的好成绩呢? 安富海:延长学习时间是我们的取胜法宝。虽然PISA2018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平均校内课堂学习时间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4位。然而这里统计的只是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并没有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统计在内。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尤其是大城市的学生课外学习时间长得惊人。从这三所学校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一周内每天课外学习时间3小时左右,5天共15小时;周末两天的学习时间在8小时左右。这样算来,我国学生每周合计的学习时间一定会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中遥遥领先。2012年PISA测试结果也表现出这个问题,上海队代表中国内地参加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总分第一,但是上海队还得了另外一个第一,就是学习时间最长,每周的学习时间是13.8个小时,加上课外辅导等,一共约为20个小时,而OECD的国家的平均值是7.8个小时。 如果大家认为这种统计说服力还不够,那我们再来看看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的情况。大多数中国家长重视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统计显示,2019年杭州市家庭每年用于孩子课外辅导支出的费用为2万~4万元,2020年又上升到3万~5万元。几乎是家家都给孩子补习,少则三项,多则五六项。家长的这种高昂的教育投入足以让学生在不足的睡眠时间和火急火燎的吃饭时间之外的每个时间段都填满学习。 记者:是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近视率、肥胖率增加,这些问题这些年方方面面的人士都在呼吁,但一直得不到改善。 安富海:几次PISA测试使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固然令人自豪,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时间成本、身体透支和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沉重代价。2020年的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的平均近视率大概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关键在于高中生81%的近视眼中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占到28%。另外,许多重点中学得抑郁症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自杀或曾想过自杀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无论是对家庭、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这样的事实都太残酷,这样的代价也让我们无法承受。 3.讨厌学校和学习,即使考进名校,也很难创造杰出的成就 记者:中小学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勤勤恳恳努力地取得好成绩,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不爱学习,这一现象的确让人忧虑。但可能很多家长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只要考第一,就能上好大学,就有好工作,那么一切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付出看来也就值了。 安富海:“成龙成凤”的美好期望、“分数至上”的学习目标和重复训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讨厌学习、讨厌学校,甚至痛恨知识,在一些家长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相当一部分看似优秀的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外在各种压力逼迫下进行的,一旦压力解除,他们必然会逃避学习,逃避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的?这不是无病呻吟和矫情的忧伤,而是比关注分数排名更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学生讨厌学校、不喜欢学习,即使他将来能够考进名校,也很难创造出杰出的成就。因为他内心对学习没有热情,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就不可能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我国从1985年前后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包括物理竞赛、生物竞赛、计算机竞赛等,每年都有很多获奖者,从1985年到现在30多年了。当年和中国的神童同台竞技的很多国外的小神童,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家了,而我们却很少给世界贡献一流的大家。以澳大利亚出生的华裔数学家、数学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为例,他1988年获得奥数金牌时,尚不满13岁,当时中国也有不少学生获得奥数奖牌,却很少有人取得像陶哲轩这样杰出的成就,而且大多数已经远离了数学。 记者:爱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对学生的成长有多重要? 安富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可以说,实现这样的伟大目标,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创新型人才。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体验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在求知、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绪和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促进新的求知、探索和实践,这种新的求知、探索和实践会将学习者带向快乐的学习和探究之路。因此,家长应该放下焦虑、捧着平常心多给孩子留一些自由的、可以充分发展自己兴趣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体验热爱学习,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少研究一些解题技巧、高分秘籍,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快乐的学习体验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寒假怎么放?春节能不能回家?1月18日,广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疾控中心7个部门联合发布广州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广州地区高校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情况,按照“错峰”原则,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放假离校,实施错峰开学,学生离校时间为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2月6日,春季学期开学时间为2021年2月18日至3月8日。焦点1校园防疫中高风险地区高校师生假期原则留校寒假、春节即将来临,师生流动性大、家庭探亲访友等聚集性活动增多,校园疫情防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考虑到目前全省均为低风险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校放假和开学时间安排按照原定校历执行。”广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林海英表示,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假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春季开学时间为2021年2月22日。普通高中学校放假时间为2021年1月30日,春季开学时间为2021年2月22日。中职学校按照原定校历放假和开学。广州市教育局还建议,家乡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高校师生,假期期间原则上留校。“返乡学生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尽量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尽量不随意流动串门。针对寒假期间计划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的师生员工,尽量安排留在低风险地区度过假期。”林海英说。据初步统计,寒假期间,广州全市有留校师生的学校和幼儿园1297所,留校学生24.24万人。焦点2疫苗接种普通市民暂时无需接种新冠疫苗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斌在发布会现场介绍,截至1月17日24时,广州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43例,无症状感染者963例,死亡1例,已治愈确诊病例911例,目前尚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31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3例。当前,广州新冠疫情防控的风险点有哪些?“随着春节来临,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活动增多,一旦有病例输入,人群防护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本地疫情暴发。”陈斌提醒,广州要严防境外输入风险、国内其他地区输入风险、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货物传人的风险、春运人员流动聚集风险。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广州于2020年12月1日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1月17日,广州已启动261间接种单位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0.7万剂,累计接种人数19.4万。“广州已按照各时间节点完成了直接接触进口冷冻食品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入境人员闭环管理从业人员、内地跨境司机、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基层一线防疫人员等重点保障人群的首剂接种任务,并于近期陆续开展第二剂接种任务。”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周斌介绍。目前,广州针对民航、铁路、车站等春运一线服务人员和出租车司机等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接种也在稳步推进,截至1月17日,已接种了2.6万人。接下来,广州还将推进环卫工人、水电燃气等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工作人员的接种工作。普通市民什么时候需要接种新冠疫苗?张周斌表示,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如果不属于上述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暂时无需接种。焦点3外出旅游禁止旅行社组团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如果市民游客要外出旅游,鼓励优先选择省内游、市内游。”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青松表示,根据春节假期出行防控指引要求,广州鼓励引导市民群众就地过节,减少不必要出行,不去境外以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同时,广州将指导旅行社落实熔断机制。禁止旅游社组团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一旦旅游目的地被列为或调整为中、高风险地区,未出发的团队立即取消或更改行程,已经在中、高风险地区的旅游团队,须暂停旅游活动。广州暂不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出入境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节日期间,广州将科学谋划组织文旅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举办“云看展”“云赏剧”“云赏画”“云旅游”等线上文旅活动,丰富市民群众假日期间的文化生活。(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 吴雨伦 郭苏莹 郑洁琳 实习生 廖宇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增至每天校内外各一小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重要指标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将由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增至校内外各1小时。昨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及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发布。课间不计入课外锻炼时间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被挤占,而且要增加课时。其中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市教委主任刘宇辉特别说明,课间和午休时间不计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本市将出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鼓励各校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体育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文件对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课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和学校质量评价标准,实现1至12年级全学段课程衔接、整体建构。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兼职”体育老师各区要制定实施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小学低年级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兼上体育课。学校还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量,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本市还将严格按照学生人数600比1的标准配备校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推进场馆向师生优惠开放各区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本市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各区要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并公开。中小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每年3月底前,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本市还将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另外,通过入户指导、开展亲子活动、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各校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指导。热点回应中高考体育分值是否调整市教委表示,本市将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核)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稳妥审慎推进体育考试改革,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推动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刘宇辉说,体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体育考试新政策还没出台前,还是按照既定要求进行。体育考试目前在中考中占比一直都是40分,日常成绩占10分,体育测试占30分。(记者 李祺瑶)
本科毕业论文也会被教育部组织抽检了。近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试点工作,旨在督促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把好毕业出口质量。论文抽检,此前主要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进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区别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重点考察研究生创新性和科研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抽检重点考察本科生基本学术规范和基本学术素养,它是一种“合格性”考察。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抽检名单,抽检论文要覆盖本地区所有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及其全部本科专业。具体来说,初评阶段,每篇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毕业论文”。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将再送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复评阶段,2位复评专家中有1位以上(含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将认定为“存在问题毕业论文”。对涉嫌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毕业论文,高校要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调查核实,对查实的应依法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对高校来说,国家监督利剑高悬。《办法》明确,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毕业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通报,减少其招生计划,进行质量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连续3年抽检存在问题较多的本科专业,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培养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有关规定责令其暂停招生,或由省级学位委员会撤销其学士学位授权点。而且,抽检结果将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以及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指出,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遵守学术诚信,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底线要求,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窗口。“从《办法》实施起,每一篇本科毕业论文都有被抽到的可能,对于毕业生和高校都形成了强大的威慑。”李家俊认为,《办法》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打击学术不端、维护学术诚信的决心。高校更要引导本科生回归刻苦读书、踏实求学,扣好学术规范的第一颗扣子。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表示,学生只有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项实践,才能打牢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才能减少出现“问题论文”的可能。学校、教师应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和宣传警示工作,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诚信为本、潜心治学”的学习观念,回归课堂、回归实验室、回归图书馆,认真完成每一门课程的修读,做出一篇高质量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办法》对于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军强调。(记者 张盖伦)
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会与同龄人发生冲突。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们会怎么做?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73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49.5%的受访家长表示会干预,8.0%的受访家长不会,42.5%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北京家长冯萧(化名)的儿子在读幼儿园。冯萧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这是他们社交能力的锻炼,至于家长是否干预要看情况。“如果遇到的情况是我之前告诉过他怎么做的,我就不会干预,因为他是有处理能力的。等他处理完,我会告诉他做得很棒,或者哪里做得不对”。在山西太原从事设计工作的刘源(化名)也认为,孩子之间的冲突最好由他们自己解决,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好,肯定不能去跟别的孩子较劲,也不应该去教育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冲突,家长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63.1%的受访家长认为有些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过多干预,62.7%的受访家长认为不可避免,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好时机,52.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矛盾升级,家长一定要介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有一次带女儿去游乐场,她正在玩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也要玩,她不愿意,就要去推那个小朋友,我马上制止了,告诉她玩具要大家轮流玩,即使不想给小朋友玩也不能去推人,推人是不对的。”刘源说,家长及时制止孩子不好的行为,就能避免一些冲突。孩子之间发生冲突,67.7%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引导孩子掌握一些交往技巧,63.1%的受访家长建议倾听、安慰孩子,53.6%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分析冲突原因,跟孩子讲道理,37.6%的人建议与发生冲突的孩子家长沟通交涉。“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首先不能欺负别人,其次要注意保护自己,被欺负了也不要怕,要告诉老师或者回来告诉妈妈。”刘源说,小孩子之间推推打打很正常,但如果孩子觉得委屈,一定要跟她沟通、理解她,并且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孩子被打了,36.8%的受访家长认为应该打回去,30.8%的受访家长认为不应该,32.4%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好说。冯萧说,孩子被打有多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做错了,有可能是对方不讲理,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清楚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能让孩子一味忍让,但也不能蛮不讲理。防止孩子被欺负,73.7%的受访家长建议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68.8%的人建议让孩子学习防身的技能,57.6%的人建议做孩子的好朋友,随时沟通。80后妈妈刘语茵,很注重培养儿子的力量感,告诉他不能主动挑起冲突,但遇到别人的攻击行为,也要强硬一点,不要害怕,不要懦弱。“孩子会模仿大人,他会看大人怎么跟别人相处,无形中受到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做一个好的榜样”。(记者 王品芝)
微博热门话题里,文学算是个“冷门”。然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近日登上热搜,阅读超过1亿次。这可能得益于平台在算法上的“照顾”,也和新年来临,一些机构评选新书有关。不管如何,大家对文学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话题的置顶内容是这条:“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瞬间可以向文学敞开,那我们所感到的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它就可能得到陪伴或消解。”很多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向世界敞开了心扉,讲述了自己和文学的关系。文学的历史如此久远,为何在今天成了一个话题?这很可能和刚刚过去的2020年有关。在这一年,人们更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被打乱,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需要重新评估。“保持社交距离”成为全世界抗疫的通行办法,日本人选的年度汉字是“密”,实际上人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字的反义,即“疏远”“隔离”,但是在更深处,又是对团结的渴望。在这样的时刻,文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鲁迅著名的“弃医从文”再次给我们以启示。在仙台学医时,他从幻灯片上看到麻木的国人,于是想到医治人的灵魂比身体更加重要。这话在今天看来有很大争议,毕竟健康的体魄可以增强免疫力,更好地对抗疾病。但是,文学的“疗愈”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阅读一部小说,也是努力感受一个作家所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明亮也可能是阴暗,甚至让人悲伤。但是,它有一个社交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它毕竟是“整体”的。只有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共情和思考,才能对抗“碎片化时代”。所以,最近几年,尽管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很多人膜拜“视频时代”,图书出版市场还是稳步增长。实际上,人们或许更离不开文字、文学了。一个例子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吕克的诗集,在获奖后被马上加印,销量颇佳。实际上,一些出版社认真推出的诗集(在文学中属于最不畅销的),虽然很少畅销,但是也有不少“长销”。而像波兰诗人辛波斯卡那样以抒情见长的人,在中文世界,甚至算是畅销书作家了。在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漂亮的书店。这其实也给书或者文学提供了新的和人接触的场景。人们需要“更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更好,也包括更美。文学正在被更多地“使用”,不需要凿壁偷光或者寒窗苦读,而是出现在日历、海报和文化衫上,成为“消费”。前不久知名书店方所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开了一个乡村书店,很美,有网红潜质。书店的咖啡馆,据说是整个修武县第一家咖啡馆,看起来这是一个“不接地气”的项目,但是开业后的反馈出乎预料,2000元的日营业额中,打卡游客购买咖啡占比还不到一半。当地人也在消费,他们买的是书。那些经典的作家,就此在中国乡村找到了新的读者。这样的故事,能够反映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我们经常慨叹中国人不爱读书,其实这种慨叹,反而说明真实存在着对书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任何一个家庭,买几本书都不再成为问题。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今天任何一个青年,都拥有基本的阅读能力。文学或者图书的土壤,一定是更丰富而不是更贫瘠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为何突然“热”了这么一下。2020年的疫情,让更多人都多多少少获得了自己的“内省时刻”。重新审视亲友关系,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抒发对未来世界的担忧,这就是“诗意时刻”。可以预见,在未来人们的生活中,精神因素必将占据更大分量。文学不是高于生活,也不是反映生活,而是内在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张丰,系作家)
对于在英美澳加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的人来说,英文写作是无法绕过的门槛。对多数人来说,口语不好可以通过使用简单词汇和手语实现沟通,阅读和听力水平则可以通过浸润在英语环境中被动提高。但相比较而言,英语写作能力很难快速提升,甚至会因此拉低单科乃至整体成绩。本文将介绍一些较为实用的英文写作思路,以供海外学子参考。避免重复叠词 转换表达方式大多数刚出国的留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往往带着较明显的应试教育印迹,同时,由于熟悉的词汇数量有限且为了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在写作中倾向于使用较为简洁直白的基础词汇,最后成文读起来常让人感到“干涩乏味”。在欧美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措辞的使用是写作的基本评判标准之一,很多留学生的写作成绩正是因为用词简单、重复较多,难以拿到高分。在此背景下,在写作中学会使用含义更为丰富的词汇来进行更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一位校友在第一学年上写作课时,老师为了考查词汇量,就让他尝试用英语写“目前骑自行车的人正在变多”,他写为“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riding bicycles”,老师看后表示“这句话意思我能理解,但你的表达方式有些初级”,并表示按照他们的习惯可以替换部分词汇,还可以表达得非常本地化,改为“cycling is gaining its popularity”。这个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学子在学习非母语时,想要拓展措辞水平时容易遇到的困境。学外语都是从最基础的词句开始,当达到初学者水平后想要进一步提高将面临更大困难,因为提高措辞能力不同于单纯背单词、记例句。在我看来,一个较为简洁高效的方式是多关注课堂所用教材。首先,出于教学目的,教材文本本身就较为书面和正式,遣词造句严谨;其次,由于大多数教材都已使用多年,其中出现语法错误的概率也更低;最后,由于教材的叙述内容力求精练,因此往往选择较为凝练的词句。这些特点对于留学生快速提高写作能力来说大有裨益。善用从句 提高文笔实力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对从句尤其是长从句感到头疼。对比中英文来看,英语语法的从句将两个或多个分句合并到一起,这种方式在直观上不同于中文语法形式,因此,想要熟练掌握使用从句得下一番功夫。然而,在欧美高等教育的进阶写作中,使用复杂从句不可避免。从考核角度来看,教师们大多倾向认为善于使用从句的国际学生英语语法功底较深。留学头两年,我身边英语水平一般的中国学生,常常为了求稳,宁可连写两个分句也不敢尝试从句。这样做虽然客观上减少了错误,但由于写作考核出了基本语法外还有“文笔”一项,这些学生“丢卒保车”的做法,在“文笔”上往往只能拿及格分数。相较于英语其它类别的学习而言,从句和其它相关联的复杂句式本身没有特别集中的学习方法。结合我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历,多关注媒体报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些英文媒体的深度报道中,通常会为凸显其专业性、凝练传递信息而偏好使用复杂句式。同理,观看内容以科普知识为主的纪录片也是锻炼长句使用的好办法,这类影片很容易涉及名词术语解释和概念对比,其内容本身决定了频繁使用从句的必要性。改变母语习惯 尝试外语思维在有一定语言基础后,不妨考虑将外语使用“本地化”——在语法习惯上尽可能贴近外国人的母语习惯。不少留学生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很多符合中文习惯的语句顺序如果照搬成英语,很容易丧失原有韵味。此类案例常见于较短语句,如媒体作品的宣传语和一些常见的告示牌。比如,“员工通道”按照中文思维很可能会被翻译成“entrance for employees”,但北美商店则通常标为“staff only”,这样不仅更简洁,也更符合本地人的语言习惯。另外,在写作中适当使用由拉丁文演变而来的短语或成语是一个较突出的加分项。由于拉丁语历史悠久,这些短语本身就多见于风格严谨的学术写作中,其含义也都约定俗成,更能保证语义得以准确传达。拉丁短语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容易获取,是“高级词句”的优选项。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拉丁语和英语客观上存在差距,拉丁式短语忌大范围或频繁使用,因为容易给人造成“炫技”之感,反而不美。想要在写作中掌握更多地道用语,最好的方式便是主动让自己长期处于英语环境之中。很多留学生在刚到国外遭遇“文化冲击”后,出于对自己语言水平的不自信而更愿意在华人圈中交往,课堂学习之外很少同自己的外国同学交流。长此以往,不仅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也会导致语言水平提升困难。在度过文化适应期后,也要尝试结交志同道合的外国同学。因为感受不同文化,原本也是留学生涯中的重要一部分。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学位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北京市教委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受出生人口增长周期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北京市中小学适龄人口规模快速增加,群众对公平、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需求与学位供给不充分、布局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推进解决中小学学位供给问题,有效保障群众学有所教,北京市制定了该方案,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并指明了每项重点任务的主责单位。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多渠道增加学位资源供给”是所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未来几年,北京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严格落实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育用地,完善办学条件标准,建立中小学建设项目库,补齐教育设施欠账。到2025年完成新增学位约16万个的主责单位为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及各区政府等。北京市还支持学校整合校内空间资源,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班级容量,强调除用于举办经教委审定的教育用途外,各区教育用地和房产不得出租或出借。北京市特别提出,要严格中小学学位管理,有效控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成本,禁止超规模和超标准建设学校。同时,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全面推进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入学方式,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严格执行非京籍入学审核政策。北京市要求各区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度、分区域制定中小学学位建设实施计划,将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建设重点工作列入政府实事项目,调整完善对部门和学校的考核激励办法。北京市市级教育督导部门也将把中小学学位建设情况作为对区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内容,把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的重要依据,对发现的问题,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同时加强对中小学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做好中小学学位建设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实行全过程审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新华社合肥1月6日电(记者 周畅)记者5日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揭牌暨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日前在安徽合肥召开。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成立,架设起各类终身教育学习成果互通的“立交桥”,意味着今后各类学习成果可以转换成“学分”存进银行“个人账户”,为升学、转学以及申请相关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提供依据。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和管理,为注册使用的个人和单位提供个人学习成果的登记、认定、储存、积累、转换,以及终身学习档案的建立,学习信息记录和学习信誉查询,学习成果相关证明等服务。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将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作为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分行,将注重学分银行信誉积累,服务长三角地区人才建设与流通,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于是不少家长就想尽办法给孩子吃各种高营养、高蛋白食物,甚至会给孩子服用补充剂或滋补品。在此提醒:补剂有不同,服用需谨慎,用错了适得其反。1.滋补品。许多有滋补作用的药品和食品中,大都含有激素成分,如生长激素或性激素(雌二醇或睾酮等),一旦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儿童性早熟。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一定要谨慎使用。2.赖氨酸。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补充赖氨酸来提高孩子记忆力,也有些功能食品特别添加了赖氨酸。实际上,大剂量服用赖氨酸,不但身体不能吸收,还会加重儿童排泄器官的负担。3.维生素类。有些家长在既无临床指征,亦无医嘱的情况下,便让孩子每天服用钙片,或是多种维生素、葡萄糖酸锌片等,后果堪忧。因为维生素摄入过量会引起不良反应,以鱼肝油(含维生素A、D)为例,如果小儿一次性服用超过6克,就可能会引起急性维生素A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嗜睡等症状;如果每日服用1~2克,连续服用超过6个月,则可能引起慢性维生素A中毒。其实,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量从日常膳食中即可得到充分供应,只要孩子不挑食,保证食物摄入种类丰富即可。如果儿童缺乏某种维生素需要进补,应谨遵医嘱。4.人参等成人补品。临床上,小儿在服用人参或人参制剂后,出现兴奋激动、烦躁失眠的情况很常见。儿童多为阳盛之体,且脾胃薄弱,服用熟地、龟板、鳖甲等中药成分后,容易出现腹胀、舌苔腻、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状况。阿胶虽可用于治疗5岁以上儿童的血虚症状,但只许配伍使用,不能作单味服用。儿童多为脾虚,成年人和老人多为肾虚,所以儿童不能服用成人补药。最后提醒,家长切勿在进补上,把关爱变成伤害。实际上,孩子日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类营养通过饮食即可满足,一般不需要大补或长期进补。充足的新鲜蔬果、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健康,才是儿童健康生长发育的基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学部药师 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