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家培训机构的教练介绍,由于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只能在周六周日及寒暑假对学生进行集训。 受访者供图 11月12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以《中考体育培训成热门!避免体考拖后腿,学生花两万报突击班》为题,报道了四川成都试点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引报班热潮一事,备受舆论关注。 就省内来看,目前山东各地中考体育分值虽未提升,但家长的重视程度丝毫未减。中考体育培训在济南现状如何,家长如何看待“体育越来越重要”这一信号,体育老师认可学生“为拿满分报班”吗?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现象 学员9年增了三四十倍一年费用1.2万左右 在搜索引擎上检索“济南中考培训”关键词,弹出来千余条相关信息,其中不乏中考体育培训招生简章。一家标榜“招生对象初一至初三”“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教练授课”“培训项目围绕中考体育测试”的俱乐部,打出来的广告更是让人心动:中考体育,改革在即。项目增多,分值加大。欲取高分,我来帮您。 据观察,近年来,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体育培训市场正趋于规模化、系统化,少有零星的个人培训。与之对应的是,初中生报班人数在逐年递增。 “家长舍得花这个钱。因为中考体育分值和文理科分数等同,差一分可能就会错失一所重点高中。也不排除有些家长为提升孩子身体素质报班,但首要目标还是奔着高分去的。”济南历城区一家大型中考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许威说,提分也是他们培训机构的最大宗旨,“我们是围绕实心球、立定跳远等体育中考项目开展训练,分数不提升肯定说不过去,因为做这个东西全靠口碑。” 从十几人到三四百人,许威见证了所在培训机构九年的发展历程。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技术不行、有的力量不行,我们要给他们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许威介绍,由于初三学生的课业非常紧张,他们只能在周六周天及寒暑假集中训练。“体育培训基本是小班制教学,每班5-10人,按课时收费。每节课100-200元,一年的费用在1.2万元左右。” “一周两节培训课肯定不够,但我们平时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一周3节体育课巩固周六周日所学内容,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状态。” 与学校的体育课不同,许威认为,培训班教给学生的动作更为精细,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也多,出现错误动作还能及时纠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来说,学校体育老师任务重、班里孩子较多,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很难让孩子短时间内掌握实心球等的动作要领。而来到培训班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基础很弱,但经过几节课的小班化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作为一名业内人士,许威坦言体育培训行业门槛低,“有些教练虽说跑得快、跳得远,但他们不一定会教。换句话说,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从体育成绩上来看毋庸置疑,但教学水平还值得商榷。” 记者调查发现,除培训机构外,济南不少健身工作室也开始拓展中考体育培训业务。 信博是济南一家健身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部分家长还是挺重视学生中考体育的。“成年人来这里报班,一般都会讲讲价,但到了孩子这层,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有的家长虽然会象征性地讲讲价,但无论如何都不会跑,不像成年人健身报班,说考虑一下的早跑没影了。” 信博同时也表示,几乎所有送孩子来的家长都是奔着体育高分去的。 眼看同行正紧抓这个“风口”,信博预言,报培训班的初中生必定会越来越多。 <<家长 丢1分怕错失重点给娃报班一分钱也不敢省 对于“体育越来越重要”这一信号,家长们怎么看? “文化课提分太难了,要是再在体育上丢分就太亏了。”山大附中初二学生家长潘静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保险起见,她早就加了一个济南中考体育培训QQ群,计划明年就给孩子把班报上。 “我们给孩子报班除了锻炼身体,也是为了提高中考体育成绩。”11月16日下午3点多,潘静和同事就此事讨论得热火朝天,“双十一囤了不少打折商品,但一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真的是一分钱都不会省。” 潘静举了个例子,双十一期间,她买了件毛衣,刚开始看中一件质量好的,但为省钱最终选了件便宜的。“一旦具体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从不会有打折思维,只要成绩能提高,多花点钱是无所谓的。” 另一位家长胡灵补充道,现在,从上到下重视体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体育分值真增加了,也会有问题随之而来。“本来初二初三课业就很紧张了,体育提分之后,学生是不是得单独抽时间练习,这样一来给孩子的压力会很大。另外,由于要报各种班,金钱上是不是也得投入?” 与潘静及其同事的看法不同,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家长刘美认为,一旦中考体育分值逐步加大,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体育不仅不会是负担,反倒是一种放松。 “说实话,在校体育一周只有两三节,一节课也就45分钟,备战考试的时间可能会有不足。但如果家长和孩子愿意在校外找时间培训放松,这也是件好事。”刘美认为,孩子不一定是尖子生,但如果能掌握得全面些、兴趣爱好更多一些,将来选择的面也就更多了。 作为一名营养师,刘美见过很多成绩好的孩子身体素质却不达标。“很多孩子运动不达标,心肌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视眼就更普遍了。埋头在书堆里,有颈椎病的孩子也不在少数,慢性病越来越年轻化。”刘美说,通过加分的方式让大众注意到体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面对体育培训“报班热”,农村一位中学生的家长王女士算了一笔账,一节培训课少说也要100元钱,每周末上4节课,一个月下来至少16节课,花费在1600元左右。“平时家里收入来源全靠孩子他爸,我有时候打个零工,但一个月也赚不到2000元。孩子中考是很重要,但体育培训班支出太大了,我们家里实在是吃不消。” <<体育老师 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培训班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为拿满分报体育培训班”,体育老师认可这一现象吗? 作为济南一所初中的体育老师,赵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体育培训班其实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分数在这摆着,但学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部分孩子身体条件不好,是有必要报体育培训班的。”赵阳介绍,与文化课不同的是,体育课如果布置作业,很难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退一步说,学生即便锻炼了,但不按要求去做,又该如何管控? “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体质会变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分数这一切身利益做支撑,练习体育的哪有这么多?”赵阳说。 针对网上流传的“培训机构干了体育老师的活”,赵阳并不认可,他反问道,如果培训班能取代体育老师的话,还要学校干什么? 在接受采访之前,赵阳刚上完一天之中的第三节体育课。据介绍,除每天的“阳光一小时”之外,他一周要上足15节体育课。“我带着4个班,一个班40多名学生,课程基本围绕着体育测试的项目来进行。” 在赵阳看来,虽然中考体育占50分,但从重视程度上来说,依旧远远不如语数外等主科。 “无论体育还是美术,只要是和分数有关的,家长们都会非常关注。现在形成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习好的孩子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学习不好、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后天的锻炼也跟不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牛津大学 图/视觉中国 目前,部分海外名校热门专业的第一轮硕士申请正在紧张进行中,除了递交常规的申请材料外,报考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研究生,通常还要过面试关。那么,硕士面试一般都有哪些形式?申请者们该如何通关? 面试的形式多种多样 留学院校硕士面试的形式一般包含线上面试、电话面试(非正式)以及现场面试。另外,美国一些大学还有“第三方面试”,选择与第三方机构签约合作,一般都是由申请人录好视频,再由机构统一发给学校。受疫情影响,今年更多院校加入了线上面试的行列。 据了解,一般美国院校硕士面试的形式包括视频录制、Skype面试、电话面试和on-campus面试。Skype面试前,学校一般会先邮件告知可面试时间,面试可见对方图像,所以体验感较好;多数情况下,院校会提前约定时间以及询问好联系号码才进行电话面试;on-campus面试则是在国内某个地点集中面试,是某些院校或者部分专业的习俗,比如音乐类的绝大多数会邀请学生去到美国进行现场演奏。 英国面试形式主要是视频面试, 由学院的教授与学生进行面谈;如伦敦大学学院的管理学院的线上系统面试,学生登录面试链接,由系统推送面试问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录视频;还有学生录视频进行个人陈述。 澳大利亚的硕士申请一般很少需要面试,偶尔会有小部分大学的艺术类或医学类的专业需要。一般是通过网络线上的形式做视频面试,或者通过在中国举办招生面试会,又或开放日做线下面试。 “考生需要先了解清楚目标院校的录取要求,包括对学术背景、成绩、作品等的要求,还要充分了解该所院校和专业的特色以及发展前景。应对现场面试,需要提前练习口语,尤其注意日常的交流。 无论哪一类的面试,个人的形象整洁,面试周边环境适宜,谈吐沉稳愉快,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启德留学张燕艳表示。 准备面试,也是讲技巧的 就读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钰对记者介绍道,当时他读研选择的方向是商科,面试是在电脑上进行的。面试过程不是与教授的实际对话,是网页视频录制的形式。面试有6道题,包含自我介绍、性格、爱好、经历等,还有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题,每一个题目都有20秒的准备时间,一分钟左右的回答时间,只能回答一次,整个面试过程需要30分钟左右。他表示,准备时,可以先去各大平台搜索面试经验,再找一些在读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还要多进行模拟练习,“比如:自我介绍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琥珀教育黄慧表示,面试时题目虽然不固定,但规律也是有迹可循的。硕士申请最常见的话题往往包括以下几部分:自我介绍;选择该学校、专业或课题的原因;人生规划;关于日常生活状态等。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会影响面试结果。所以,要想对面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要从“技术”和“心理”上击破障碍。 唐泽坤表示,研究生申请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素质。面试前,应该提前了解专业信息,搞清楚所申请专业的课程,对应的就业方向等,并按照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答案并提前排练。他提醒考生,在准备时,切忌死记硬背一些答案,而是要展示个人的价值,因为从校方的角度看,“学生能为学校的研究生计划和研究贡献什么?”、“学生具备哪些技能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等,都是要考查的重点。 面试时,处乱不惊很重要 业内人士提醒,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相当于与考官在聊天,学生从心态上保持放松才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如果因为不自信而说话过快、断断续续,或者表现出紧张的肢体语言,都会让你的面试减分。 黄慧表示,考官不一定只会提问专业性问题,还可能会根据考生的特点抛出一些随机话题,例如,解释一下学生名字的来历,对一件社会事件的看法等等。相比起答案是否合理,教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视野、综合素质、思维活跃度,以此了解学生是不是他们想要录取的那种人。因此,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不慌不乱,随机应变,才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如果能在面试过程中主动引导考官,将话题引向自己擅长的领域,基本上就是面试的“高手”了。 不少面试考生对院校不了解、没听懂问题就急于回答等,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分数不高。启德留学孙芬表示,若是现场面试,即使遇到部分问题和内容不是自己擅长领域,不妨先对面试官报以微笑,可就该问题表达自己阶段性不足,但是通过学习以及自身的其他优势,足以弥补并最终能成功完成项目的学习。(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通讯员 陈焕明 李适雅 黄赟莹 梁咏雯)
婴游馆内,幼儿在戏水。 不久前,湖南株洲一名刚满月的婴儿在家人监护下,使用脖圈游泳窒息身亡。无独有偶,浙江温州一家婴游馆发生意外事件,婴儿在游泳时侧翻并从游泳圈里掉了下去,溺水挣扎数分钟才被发现,所幸孩子经过积极抢救后得以生还。 随着水育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游泳早已成为婴幼儿的“时尚”运动,然而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敲响了警钟。专家提醒,游泳只是一项普通运动,应理性看待商家的过度吹捧,以安全和孩子意愿为先,不应盲目跟风。 现场 家长不敢“离池半步” “来宝宝,咱们左手一下右手一下往前划船好不好……”下午五点半,九龙山附近的一家婴儿游泳馆里,王蕊一边拿着手机拍摄,一边招呼着泳池里的女儿小萌。泳池旁,小萌爸爸用手扶着孩子的游泳圈寸步不离。 小萌已经两岁半,今天是第一次来上游泳体验课。共同上课的还有另外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在泳池旁时刻紧盯着。三个宝宝正在游泳馆老师招呼下做一些划水动作,或完成一些水面上的小游戏。 傍晚时段并不是客流高峰,周末上午,一些婴游馆显得更加热闹。周日上午十点,小屯路附近一家婴游馆内,六个年龄不同的孩子正在泳池里玩闹。小宝宝用的是趴式游泳圈,大一些的则会用套在手臂上的臂圈。泳池边站着许多家长和员工,馆内热气开得很足,有的家长头上直冒汗,还在不断跟自家孩子互动。 据婴游馆馆长介绍,因为来游泳的孩子比较多,必须提前预约时间,每个时段最多接待六组家长和孩子。馆内除了员工会时刻照看外,也会要求每个孩子至少有一名家长在旁看护。记者在南二环附近一家水上世界看到,即便是有教练带领,在大水池中真正开始学游泳的幼儿园阶段孩子,家长也会守在池边,饶有兴致地拍摄孩子踢水、憋气等画面。 较之偶发的溺水事件,家长们普遍更为关注水质问题。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婴游馆中,工作人员大多表示馆内“每天都会换水”,一家游泳馆甚至称每天会换两次水。如果家长确实在意水不干净,建议“可以一早来,肯定是新换的水。” 质疑 “领先一步”只能听听 安全方面有家长和员工在旁看护,鲜少出现问题;水质方面,也很难靠肉眼分辨,家长只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任态度。不过,对于店员推荐办卡时声称的游泳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大大提前运动发育、增长智力和抵抗力,让宝宝“领先一步”等说辞,家长们大多表示,“听听算了,就是宣传手段吧”。 王蕊告诉记者,选择让女儿小萌学游泳,主要是因为此前没给她报过任何早教和运动班。“想着快上幼儿园了,应该提前报个班让她适应适应,想来想去,就游泳对报班的年龄限制低一些。” 至于游泳的好处,王蕊倒没有特别在意。“如果有什么好处,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并不一定是游泳才行。”在她看来,婴儿游泳这项活动兴起的时间还不长,机构所声称的各种“特殊”好处,既没有实验数据支撑,也没有个人实例来佐证。“像我身边报过婴儿游泳的,最多也就游一两年,能看出什么效果来?” “我觉得别想那么多有用没用的,就是当玩儿。”一位带外孙来游泳的姥姥表示,只要水质干净,孩子不得病,在水里玩得开心,就没有别的要求了。“现在天冷,有时候遇上雾霾,不好在外面溜达。他还不会走路,去商场还是游乐场也玩不了什么。” 担忧 “学艺”不成反增抗拒 虽然店员表示理论上新生儿肚脐长好就可以游泳,但在婴游馆很少能见到一两个月的“超小宝宝”。王蕊称,自己身边朋友有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来游泳的,但她并不赞同。“小宝宝抵抗力比较差,如果水不太干净可能会生病。最重要的是孩子没到一定年龄,没法表达感受,如果哭闹了,你不知道他是害怕还是不喜欢。” “我们刚过百天的时候体验过一次,说实话有点后悔。”虽然女儿笑笑已经三岁,笑笑妈妈回想当时带她游泳的经历,记忆依然清晰。“买的团购券,用的是脖圈,内侧铺了一层毛巾,单独放在一个类似洗衣机大小的玻璃水池里,放下去的时候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而放进水池后,笑笑妈妈从侧面看到,孩子并不似想象中开始欢快地扑腾,而是手脚老实垂放,一动也不动。店员解释可能因为孩子接触不到池壁,会有点紧张。“后来我牵着她的小手,算是在池子里‘泡’了10分钟,但觉得她可能并不享受,也没达到锻炼目的,更不知道脖圈勒不勒。” 而在个别家长看来,婴游馆还有一个很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教练的专业性。刘晨的孩子小曼今年两岁,早在小曼三个月时,刘晨就报了游泳课。一开始,小曼在水里玩得很开心,但随着教练布置的活动越来越难,她出现了抵触情绪,甚至一说到上课就会大哭。此后刘晨就没再带小曼去上游泳课,至今手里还剩下十几个课时。 “其实我就是带孩子来玩的,但教练总想教出点效果,弄出各种花样,到头来孩子反倒接受不了。”回想起来,刘晨认为是教练不懂宝宝的心理,也不懂家长的心理。“还不如当初报一个‘陆地’上的早教班,等孩子大些再去接触游泳,也不知道孩子以后敢不敢再学游泳了。” 建议 婴幼儿游泳尚无标准 据了解,婴幼儿游泳目前属于新兴行业,泳池的水温、游泳时间、服务流程以及泳池的消毒等,尚无统一行业标准。擅长儿科方向的全科医生姚弥认为,婴幼儿游泳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要看水的质量和干净程度。当然不游泳,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目前没有比较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能够证实游泳比其他运动更有好处,或者游泳有什么坏处。如果要说有什么坏处的话,最明显的肯定就是因为接触造成的感染,各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主任姜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应禁止三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以任何形式进行游泳。“三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为骨骼肌肉没发育完全,尤其头套式游泳圈,可能导致椎骨受压与肌肉韧带损伤的问题,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缺氧窒息。孩子成长不在一朝一夕,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至于商家宣称游泳能够促进孩子动作协调、变得聪明强壮等“额外”好处,姚弥称没有严谨的证据能给予支持,“孩子的大脑发育到每个阶段自己就会开启,医学上,如果的确出现肌肉、神经或者大脑发育问题,一般推荐的也是康复理疗,不会推荐游泳,因为一旦窒息问题更大。” 姚弥建议,家长应以平常心看待游泳,不必赋予太多期望,也不要去跟风。重点看孩子是否有兴趣,玩耍的时候注意安全。“好比踢足球,能锻炼体魄,增加免疫力,增加肌肉力量,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本报记者 魏婧 莫凡)
院方供图 吃饭时边说边笑,碎花生呛入了一岁半宝宝的气管内。而家长的疏忽大意也险些酿成严重的后果。昨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从沈阳市儿童医院了解到这个病例。 悠悠(化名)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刚刚一岁半。一天吃饭时,悠悠见爸爸吃花生,自己也伸手去拿。“不行,不行,你太小,不能吃。”“要吃,要吃。”悠悠爸想,女儿也长了牙齿,吃些花生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于是,他就掰了一小块花生喂给了悠悠。第一次吃到花生的悠悠开心地笑了起来,“哈哈,好吃。”就在一瞬间,悠悠突然发生了剧烈的呛咳,一些花生碎也随着咳了出来。悠悠爸吓坏了,连忙给悠悠拍背。看到悠悠逐渐平稳下来,没有什么异样,悠悠爸这才放下心来。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悠悠妈发现不对劲,孩子睡得不安稳,呼吸的时候还会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悠悠爸妈立即带孩子来到沈阳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夜班医生通过检查结合病史,判断还有花生碎块在气管里,必须手术取出,不然随着孩子呼吸,花生碎的位置活动,一旦阻塞主气道就会有乏氧窒息的危险。耳鼻喉科张新利主任收到消息,立即赶到医院,在麻醉科的配合下,使用支气管镜及时将气道内的多块花生碎块取出。 张新利主任指出,三岁以下的孩子咀嚼和吞咽功能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吃诸如瓜子、花生等需要咀嚼的坚果,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也不要引逗孩子,以免引起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此外,家长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让孩子自己去啃带有塑料商标的水果。商标带有胶性,小儿误食很危险。2.孩子吃东西时,要看护好孩子,不要让他哭闹,嬉笑或跑跳。孩子玩累了或哭泣后气喘吁吁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吃东西喝水。3.不要给孩子吃花生、瓜子、糖果等坚硬的食物。4.小儿活动范围内,不要存放过小的东西,比如硬币、纽扣、图钉、豆类等。5.提醒孩子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特别是吃鱼时,家长一定要把鱼刺挑净再给孩子吃。6.若孩子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症状时,请及时到市卫健委指定的小儿气管异物定点医院就诊。(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禹哲) 海姆立克急救法学起来 关键时刻能救命 近期,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多名气管异物患者,气管异物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危及生命,应该引起家长注意。一旦有异物呛进气管,需立即去医院,即使没有什么呼吸困难的表现,也应尽早去医院接受检查处理。如果异物呛进气管出现窒息、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的情况,要一边拨打120,一边采取急救措施,推荐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应用于婴幼儿的具体应对方法: 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剑突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或救护人取坐位,让儿童背靠坐在救护人的腿上,然后,救护人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向后上方挤压患儿的上腹部,压后随即放松。 需要注意的是,此手法虽卓有成效,但也可产生合并症,如:肋骨骨折、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故除非必要时,一般不随便采用此法。但是,若患者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并自主呼吸;如患者呼吸微弱,咳嗽乏力或呼吸道完全梗阻,则立刻使用此手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线上预约、扫码转账、远程操作等,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些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让一些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6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8.8%的受访青年表示父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电子产品,90.0%的受访青年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97.6%的受访青年希望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受访青年中,男性占47.9%,女性占52.1%。 90.0%受访青年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 00后赵欣(化名)在湖南上大学。她经常通过远程线上指导的方式,教在河南老家的父母使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有时我会用自己的手机,把操作过程录屏下来,有时是打视频电话远程指导”。 在北京工作的90后康皓(化名)说,随着这几年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自己也在教父母学习。“我妈的学习意愿更强烈,会发微信后,还让我教她网购、用修图软件等,最近还在慢慢学电脑。但我爸就只能用智能手机发消息,其他功能不太会”。 调查中,28.8%的受访青年表示父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电子产品,68.5%的受访青年觉得父母使用电子设备不太熟练,还有2.7%的受访青年表示父母完全不会用。 康皓感慨,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比自己想象的难。“我教我妈把手机照片导入到电脑,像最简单的双击鼠标,她经常很慢地点两下,我就只能陪着她一遍遍练习”。 数据显示,智能手机(90.9%)是受访青年父母普遍会用的电子产品,其他还有:电脑/平板电脑(49.8%)、智能家电(42.9%)和数码相机/摄像机(19.5%)等。 “我平时还算是个比较耐心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时,我总是着急,恨不得穿过屏幕帮他们操作。” 赵欣坦言有的时候,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父母来说并不容易。“想想现在,我们跟父母好像互换了身份,小时候他们辅导我写功课,现在反过来需要我教他们了”。 为了能让妈妈更好地用电脑,康皓整理出了一些经常用的快捷键,写在一张纸上,每次妈妈用电脑时都可以对着操作,“说实话,看着我妈每次用一个手指头在键盘上敲来敲去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想笑。但我很鼓励和支持她学习这些新技能”。 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10.3%。 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年轻人对父母的“数字反哺”非常重要。本次调查中,90.0%受访青年表示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 97.6%受访青年希望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 “上大学时智能手机还不普及,只能靠打电话跟家里人交流,现在父母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视频、语音都很方便。”康皓说,看着妈妈“时髦”起来,自己也很高兴,“有时我妈会给我发她出去玩时录制的小视频,看她自己能做短视频,我也挺有成就感的”。 “我妈妈喜欢从手机上看视频,跟着一些健身博主学运动技巧。”赵欣觉得,教父母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可以让他们与这个时代联系得更为紧密,“数字时代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场”。 父母使用电子产品有哪些作用?调查中,78.9%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便于他们进行社交联系,70.3%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让父母就医、出行等日常生活更方便。其他方面还有:紧跟时代潮流(61.1%),更快捷地获取资讯消息(55.9%)和丰富兴趣爱好,充实生活(51.2%)等。 00后大学生刘芳(化名)说,自己承担了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使用电子设备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教长辈使用数字产品,得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意愿”。 刘芳感觉,有的长辈碍于面子或怕自己学不会,就不愿意让年轻人教他们,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展示学习数字产品的好处,“我教奶奶用智能设备,是从一个小音箱开始的。这个音箱功能非常简单,只有左右选歌键、音量键和开关,我给奶奶播放了她喜欢的评剧、老歌,她发现原来现在智能设备这么有意思,就愿意继续去学着用智能手机了”。 “老年人学东西确实要比我们慢很多,所以也要多给他们一些实践的空间。”刘芳说,可以让他们独立操作,自己在旁边指导,“成功叫到了车,下单了快餐,父母体验到成果,也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不过,有些智能应用在设计之初,更多是从效率角度出发,可能不太便于老年人操作。”刘芳发现,现在不少智能手机都推出了老年机,字体更大,功能更简洁,“如果其他智能设备也能有一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款式就更好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让智能设备更符合“银发一族”的需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调查中,97.6%的受访青年觉得电子产品需要更“老年友好”。 “有一次我爸不小心在手机上点了一个月租的付费项目,他都没意识到,等查话费时才发现不对,赶快取消了,但已经白白扣了一个月的费用。”康皓希望,电子产品都有面向老年群体的模式,“功能简洁一些,在付费的时候,最好都能作出醒目的提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前段时间,一家公司邀请国内的文史专家,参与到手游新版本的创作中。这一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觉得,文史专家可以让游戏有更多的历史元素、寓教于乐。也有人认为,即便有专家把关,游戏与历史也很难有机结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82名18岁-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3%的受访青年反感游戏与史实不符的情况,73.0%的受访青年认为游戏可以和历史很好地融合。91.7%的受访青年认同,游戏中引入历史需要以尊重史实为底线。 调查中,93.6%的受访青年平时玩游戏。 87.4%的受访青年玩过带有历史元素的游戏 今年27岁的王超(化名)是个游戏迷,带有历史元素的游戏他玩过不下10款,“有射击类的游戏,以历史战争为背景,算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历史。还有模拟类的历史游戏,可以将玩家代入到某段历史场景中”。 调查中,87.4%的受访青年玩过带有历史元素的游戏。 王超觉得,就游戏与历史的结合来看,不同游戏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游戏从设置上就能感受到历史感,即便有夸张的成分,也是遵循基本史实的。也有的游戏,虽然说带有历史元素,但明显感觉历史只是个噱头,比如,某个历史人物在游戏里给改了性别,角色定位、技能跟历史中的人物也没关系,我觉得这就有误导之嫌”。 “就拿三国题材来说吧,我玩过几款相关的游戏。有一款整体设计不错,人物台词、对白语气都能比较好地体现历史人物特点。”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刘浩(化名)觉得,有的游戏与历史结合得不错,从人物形象到武器装备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但也有一些游戏角色设置与历史脱节,甚至只是套了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与历史并无关联。 带有历史元素的游戏,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69.7%的受访青年觉得存在生硬植入历史元素,与游戏脱节的问题,64.1%的受访青年指出游戏以历史为噱头,历史元素空洞。其他方面还有:胡乱改编,违背历史(53.1%),对本国优秀历史文化有所忽略(31.8%)等。 “虽说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现在游戏不仅有娱乐功能,还有社交的属性,还是需要解决好和历史融合的问题。”王超觉得虽然不能把游戏当作历史课本,但如果融入了历史元素,就应当尊重历史。 对于游戏中出现与史实不符的情况,调查中,50.3%的受访青年直言反感这种现象,认为游戏需要尊重历史,25.9%的受访青年认为要视情况而定,还有23.8%的受访青年表示无所谓,觉得游戏设定不一定要符合历史。 “国内有很多游戏都有源自历史的内容,但有的与历史差得比较远,或者说游戏设计没有精神内核。”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分析,有些游戏的形象设计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这样的人物设计脱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背后可能反映出游戏设计团队对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视度不够”。 91.7%受访青年认为游戏要以尊重史实为底线 “我玩过一款以两河流域历史为背景的游戏,这个游戏算开启了我了解这段历史的大门,后来我又通过其他途径,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了这段历史。”刘浩觉得在体现和传递历史上,游戏和电影、电视剧具有相似的功能,可以带领玩家通过直观的视听体验来了解接触历史,发挥书本所不具备的作用。 “我觉得可以通过游戏来学习历史,游戏可以为学习历史带来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探索。”王超说。 调查中,73.0%的受访青年认为,游戏可以和历史很好地融合。91.7%的受访青年认同,游戏中引入历史,需要以尊重史实为底线。 “我们国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如果能进一步开发,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游戏IP(知识产权),不仅可以让游戏内容更为丰富、有趣,也可以为历史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刘浩觉得,对于游戏制作者来说,在与历史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多下功夫、提升文化素养。 王超觉得,在游戏与历史的融合上,游戏产业从业者需要创新。“要改变照搬照抄的想法,真正思考怎样从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寻找思路,从游戏场景到人物形象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游戏与历史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合?调查中,74.0%的受访青年建议深入挖掘两者结合点,提升游戏互动性,63.0%的受访青年建议增强游戏场景、人物的历史元素设计,57.7%的受访青年建议尊重史实,不随意篡改,35.7%的受访青年建议不要一味灌输历史知识,应培养玩家对历史的兴趣,16.9%的受访青年建议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案例。 “游戏没法还原历史,但是游戏可以与历史结合。”田丰认为,要做好两者的契合还需要花费很多功夫,“我国早期游戏产业发展快,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我们用户基数大,即使游戏质量不高,通过庞大的用户就可以让游戏公司赚到钱,游戏制造商就没有动力去把游戏做得特别好”。 田丰感觉,这些年游戏制作的情况有所改变,市场竞争也相对激烈了,游戏设计团队也开始引入专业的美术创意人士、历史专家等,“我觉得这都是挺大的进步,但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努力,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展现出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进一步推进。新华社供图 近两年,各地纷纷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降低了价格,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你关注所在地区普惠园的建设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967名幼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3%的受访家长关注所在地区普惠园的建设。对于普惠园,受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校园安全管理(59.4%)、办园主体和教师等人员资质(56.3%)、食品安全(55.4%)和教育理念(54.0%)。61.9%的受访家长希望对普惠园的教师进行培训,55.5%的受访家长希望政府多给予普惠园财政支持。 二线城市受访家长最关注普惠园建设 在青岛居住的李霞(化名)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就读的民办幼儿园因为经营困难,今年转成了普惠园。“今年上半年孩子不能入园,学校经费来源出现问题,所以转成普惠园。老师说,这样能享受到一些政府补贴和房租方面的优惠政策”。 北京某连锁双语幼儿园老师裴雯(化名)告诉记者,今年她所在的幼儿园也遇到了一些资金上的困难,但是有集团支持,还可以维持。裴雯也在关注普惠园的情况。“这两年北京普惠园建设力度很大。我认识一些私立园的同行,从他们那里得知,一些之前收费几千元的私立园,转普惠园后,收费降到了六七百元”。 调查显示,94.3%的受访家长关注所在地区普惠园的建设。分地区来看,二线城市受访家长(96.4%)最关注普惠园建设,然后是一线城市受访家长(94.4%)。 裴雯觉得,普惠园的收费确实很低,而且提供了更多学位,能起到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作用。但普惠园也分不同级别,学费、师资会有差异。而且学费一样的幼儿园,质量也不一定相同。“质优价廉”的幼儿园依然是稀缺资源。 调查显示,对于普惠园,受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校园安全管理(59.4%)、办园主体和教师等人员资质(56.3%)、食品安全(55.4%)和教育理念(54.0%)。 家住河北某县的魏臻(化名)有个两岁的女儿,孩子明年就要到入园年龄,她很关注幼儿园相关信息。“最近几年,我们这里开了很多私立幼儿园,规模都不大,不知道会不会变成普惠园。其实作为家长,我最关心的不是普惠的性质,而是想知道质量是否更有保障”。 对于普惠园,受访家长关心的其他问题还有:设施和玩教具质量(49.7%)、离家距离(46.1%)、学费(40.4%)、班额(33.6%)等。 61.9%受访家长希望对普惠园的教师进行培训 虽然现在倡导发展普惠园,但一些家长还是不惜牺牲生活质量,送孩子进更贵的幼儿园。对于这种做法,43.8%的受访家长认为没必要,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43.1%的受访家长认为有必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3.1%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好说。 李霞回忆,当初为了给孩子挑幼儿园,她费了很多心思,比较了很多不同级别的幼儿园。“国际园挺好的,但每年十多万元的学费是我们负担不起的。我们小区的幼儿园很一般,很多老师都只有高中学历。我最后给孩子找了个小一点的双语幼儿园,在孩子教育质量和家庭生活质量之间找个平衡”。 “评价一个幼儿园好不好,首先当然要看安全和规范性,然后看教育理念。”裴雯向记者介绍,幼儿阶段的孩子主要还是在进行五大领域的学习,即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的幼儿园,只有一两个兼职外教就敢叫双语园、国际园,或者做了一些装修,就敢叫蒙氏园,乱炒概念,提高收费。家长就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擦亮眼睛”。 魏臻希望,国家能给予普惠园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强监管,保证普惠园的规范性。 怎样支持普惠园发展?61.9%的受访家长希望对普惠园的教师进行培训,55.5%的受访家长希望政府多给予财政支持,54.2%的受访家长建议请专家进行教研指导,53.6%的受访家长呼吁民营普惠园也纳入评级和奖补制度,50.9%的受访家长希望向民营普惠园派驻公办教师,37.0%的受访家长建议对其减免房屋等租金。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指出,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强化政府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和供给的责任,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财政保障。 李霞认为,普惠性幼儿园在保证规范办园的基础上,最需要提升的是师资水平。“希望尽量让私立普惠园的老师和公立园的老师享有一样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一来,家长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 受访家长中,72.8%的人的孩子在普惠园就读。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9.9%,来自二线城市的占49.0%,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19.4%,来自城镇或农村的占1.6%。(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易)
近日,武汉市开展杜绝“家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各校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并将“不得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纳入今年的教育工作绩效目标管理,为中小学生“减负”。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拍手称快,表示希望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孩子读小学,家长不盯好作业,会不会不利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武汉家长和教师。 武汉杜绝“家长作业” 家长有喜有忧 得知武汉杜绝“家长作业”的消息后,网友“人在旅途”留言表达了他的赞成。“这个做法既给孩子‘减负’,也给家长减负”,他说,作业太多孩子和家长都身心俱疲,苦不堪言,希望孩子最好能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了再回家。网友“密啊”说,如果老师要求家长每天检查作业签字,错题都在家修改审核正确,老师又怎么知道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杜绝‘家长作业’很好,建议作业在学校完成,老师当面批改。” “每天最担心的就是班级群里被老师说作业没签字,出门前我会把书包里所有的作业翻出来再检查一遍,怕又漏了什么。”家住汉口的孙先生说,班里老师比较过细,不仅记录作业的本子上要签字,复习、预习、练字、拼音等每一项作业上都要签字,缺一不可,还不能只签名,要写具体的过程,分析错误的原因。“其实,我并不抵触家长辅导作业,家长的责任应该是督促与反馈,但如果每天要求家长在每一项作业上做学情分析,真的吃不消。孩子刚上一年级,培养学习习惯很重要,如今全面杜绝‘家长作业’,大家又很担心老师们啥都不管了,那家长们才是慌了神。” 和孙先生有同样担忧的还有家住汉口的杨女士。她的女儿今年上三年级,做作业时不专心,常常因为粗心做错,书写也不工整。这学期,她和丈夫每天分工,一个盯孩子书写,一个督促做好计算,每天都要给作业先把个关。“最近,孩子确实改进了不少。作业完成得好了,学习习惯也有进步”,杨女士说,虽然给孩子改作业,经常被气得“喘不过气”,家里也会因为作业“鸡飞狗跳”,但是她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也时常就孩子的学习问题跟老师请教,对孩子成长有帮助。“如果完全杜绝‘家长作业’,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来说,会不会有一种放任不管的错觉?” 家住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的程女士表示,班上有一些特别负责任的家长,每项作业不仅亲自过目、批阅,还会在本子、试卷上写下洋洋洒洒数百字的剖析、反思。在她看来,这属于家长的个人行为,其他家长也没必要攀比效仿。 家长该如何辅导孩子学习? 老师建议:检查作业不批改,多跟老师沟通 在江汉区取水楼小学教师张畅看来,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对于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有帮助,然而家长的辅导并不能替代教师的职责。“对于教师来说,批改作业不只是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更能整体把握所有学生对教学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因此,批改作业的工作是家长不能替代的。“若是孩子每天的作业都由家长批改,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也会让教师误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张畅说,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外,家长应该跟学校一起配合。比如读书的作业,家长可以参与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江汉区黄陂街小学数学章伶俐老师认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的作业,并不一定是非要让家长进行作业的批改。家长通过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就能了解到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知道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家长可以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写下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和过程中的困惑,便于第二天老师掌握学生在家学习的情况。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自觉性比较差,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观念、书写姿势、书写习惯等,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督促。”黄陂街小学语文老师王晶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每天可以和孩子交流一天的学习生活,翻阅孩子当天的学习成果,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有的家长会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老师再定期将家长的问题集中整理和反馈,共性问题全班加强练习,个性问题单独辅导,这样的教与学就更有针对性。” 家长还是应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好作业 “武汉市教育局出台的相关规定,态度明确,界限清晰,相信‘批改作业’将不再成为一个困扰家长的问题。”青山区红钢城小学校长陈亚敏说,教师批改作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作业所呈现的并不是一张纸,而是给教师的教学成果打分,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师生互动内容。 陈亚敏提醒家长们,不要因为有这个减负“好消息”的出现,就立马放松,完全“甩手不管”。毕竟,日常教学是学校的事,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事。“就算辅导和批改作业不是家长的义务,但家长还是应配合老师并督促孩子完成好作业。家校配合,共育成长,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样态。” “我们不看对错,只管时长看效率,挺好!”言及家长签字批改作业这一话题,刚刚“晋级”为初中生家长的周先生对班级的这项“新规定”很是认同。周先生称,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孩子所在的学校都很重视家校之间的沟通,还配发了“家校本”,一些不方便在班级群里反馈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家校本”上交流。进入初中后,老师也强调过希望家长当好“教育合伙人”,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波动加以关注。至于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认为家长没有必要越俎代庖批改代讲,只需要分科目分项目记录学生完成作业所耗时长,一方面便于老师控制作业量适当调节,一方面对孩子也起到督促提醒作用。(记者刘嘉 向洁 郭丽霞 杨幸慈 通讯员许莹 胡莹 谭舒心)
南独乐河幼儿园的孩子在田间体验自然乐趣平谷黄松峪中学学生们正在菜地里浇灌大白菜、除草怀柔庙城学校学生在农业科技种植园照料幼苗 在校园里过“丰收节”,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感受植物生长规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今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那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做些什么?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到本市多所学校进行了探访。 校园开辟试验田 果蔬香里说“丰年” “红薯都长在地里,我们应该怎样挖,才能把它们完整地挖出来呢?”11月16日下午,一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正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的校园里展开。 在离校门不远处的一块大约80多平方米的小田地里,红皮红薯正探头探脑地从土壤里钻出来,在绿秧的掩映下惹人喜爱,这便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的试验田,来自五年级(2)班的同学们准备在降温之前,抢收学校的最后一波红薯。 在挖红薯之前,德育主任孙桂香先向同学们演示了“挖红薯的正确姿势”:顺着红薯秧子生长的方向,找到红薯的“隐身之地”,然后将铁锹倾斜45°、一铲、一踩,再往上一扬,红薯便露出了大半个身子。随后,同学们两两一组,一个挖,一个捡,将翻出来的红薯整理堆到一起。短短30分钟时间,孩子们共挖出20多斤红薯。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都在校内建起了“种植园”。首经贸附中因地制宜在校园里规划出一块块学农园地,大的五六平方米,小的三四平方米,分配给各班。由各个班级全权负责,从翻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再到秋天各种农作物的丰收,让孩子们尽情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怀柔区北房中学校园内也有一片种植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种植园在春播种植前,以班级为单位征求学生种植意见,种什么学生说了算,生物学科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大家种植农作物要考虑农时和地域条件,春季主要种植辣椒、香菜、圆白菜、菜花等,秋季主要种植胡萝卜、香菜、茼蒿等农作物,学校后勤负责种子采购,以及农具肥料准备工作。课堂“搬”到校园外 种子基地体验种植过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到劳动教育,和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是分不开的,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很多学校不仅仅在校园里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展劳动教育,而是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充分感受到“自然的教育”,平谷区的南独乐河幼儿园就是一个典范。 开园之初,南独乐河幼儿园四周栽满了各种果树,孩子们春赏花、秋收果、冬晒果干做糖葫芦,为每棵树制作树牌,忙得不亦乐乎;被老师们作为原生态特意留下的各种野菜苦蝶甜菜蒲公英,花开处处自然成景,孩子们又在西面的山坡上播种满地的野花野草,百草园就此而生;草长莺飞,法桐树上的喜鹊窝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她们收集不同的材料建造鸟窝;孩子们的创造亦是层出不穷,他们自制了浇花器、支架、帽子…… “植物在生长变化,自然在四季更替,每个季节、每株植物、每个小生命都是孩子们生动的教材、形象直观的教具”,南独乐河幼儿园副园长高玉静介绍说。幼儿园的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走进田间地头,激发好奇与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丰富幼儿们的学前教育知识,每学期老师们都会给每个班设计走近“自然的教育”活动。 说到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前不久,丰台七小的全体师生刚刚体验了一把。10月23日,他们来到北京中宏润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教育基地和种子基地,体验了蔬菜种植的全过程,还亲手摘了玉米、辣椒,为玉米脱了粒,并在基地老师们的讲解下,了解了常用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一位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通过亲身体验稼穑之艰辛,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话的含义。 劳动“必修”成体系 挖掘多学科教育因素 然而,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围绕在 “田间地头”,它更应该是扎根于学生身边。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本市不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进了学校课表。 怀柔区庙城学校的校园内除了拥有十亩的农业科技种植园外,又在种植园内新增了一个占地150平方米、拥有100多件展品的老农具博物馆。学校把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构建包含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部分的两大类“少年科技种植园”课程群。北京八中京西附属小学按照模块方式设计开设了儿童园艺课、绿植探索课程,开展基础园艺技能训练。让学生了解园艺劳动中用到的各种工具及其使用方式、安全事项,并通过种植大蒜让学生了解秋季的作物种植情况。 朝师附小的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学校“悦课程”体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且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的课时。在三级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因素,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开设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和“志愿田”,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拔丝红薯成作业 提高生活本领和技能 劳动教育课具体怎么设置?劳动教育课的成果,又应该如何评价?黄松峪中学老师满文平总结说,“每一节课都要有学案计划。虽然是劳动,但目的是为了什么,最后要让孩子们学到什么,以及每一步的步骤是什么,最后怎么评价……这些都要求渗透到每位老师的学案中,学校也会一一检查”。 据介绍,黄松峪中学的劳动教育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做种植规划,如空心菜种植,是直接将种子撒到土壤中还是在小盆里先进行培育等等,这些内容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另一类作业,就是每节课及活动后的感触、感想、收获等等,以培育日记、画报的形式记录下来。 而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房山分校的“挖红薯”也不是挖完就罢,回到家后,孩子们还要和父母一起制作一道和红薯相关的美食,无论是拔丝、烤,还是清蒸,吃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 朝阳实验小学则为各年级、各班级留了劳动“家庭作业”,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劳动活动,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感受和体验家务劳动的辛苦,以及为家人奉献的情感,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会感恩,提高生活的本领和技能。如一年级要争当自理小能手,二年级要学会给爸爸妈妈做件事,三年级要学会当家庭小主人等。(文/记者 刘婧 林艳 武文娟 蒲长廷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
近日,湖南长沙周南实验中学的化学老师任欣敏因亲手做唇膏送学生成了网友口中“别人的老师”。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周南实验中学了解到,任欣敏老师共送了49支唇膏给她所教授的班级学生。送唇膏是因为此前承诺学生,如果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她就会送上一份神秘的礼物给他们,而该班级在期中考试中化学成绩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任欣敏说,自己制作唇膏送给学生们也是想让他们能学以致用,希望学生们更喜欢化学课。兑现承诺 想送出“神秘”礼物11月16日,在天气逐渐变得干燥的冬季,长沙周南试验中学的初三化学老师任欣敏为班上49名学生,每个人都送了一支亲手做的唇膏。2014年参加工作的任欣敏是个90后,如今,她在周南中学教授初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化学课,同时也会在学生社团中教授一些化学知识。前几天,发现天气越来越干燥的她带着社团学生做了唇膏和口红。这一次的社团活动让她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在期中考试之前,我曾经和我教的学生们说,如果他们考得好,我就送一份神秘礼物给他们,前几天成绩出来,他们取得了年级第一,这让我很开心。为了兑现课堂上的承诺,在带着社团做唇膏前,我就一直在思考送点什么,因为这次我并不想像之前那样送送笔、本,而是打算送点有新意的礼物。刚好,社团活动让我有了灵感。”任欣敏说。购买材料 休息时间制作在决定送唇膏给学生们做礼物后,任欣敏开始购买材料。“整个制作过程,就数收集材料的环节比较麻烦。”任欣敏告诉北青报记者,一次性购买这么多制作材料她是有些困难的,她除了找了几家网店外,还亲自跑实体店去购买材料。材料收集齐全后,任欣敏便开始了制作。“要做的数量比较大,我趁着周末两天分批把唇膏都做了出来。”任欣敏说,她一共做了50多支唇膏,拿出了49支来送给班级同学。任欣敏告诉北青报记者,做唇膏也算是对得上她所教授的科目。“对于化学老师来说其实挺简单的,在网上找好配方,然后根据喜好加一些精油之类的。”为了让唇膏的保湿、滋润效果好,任欣敏在唇膏里特别添加了维生素e。表达心愿 希望学生爱上化学16日,在课堂上,任欣敏将做好的唇膏一一送给了学生。拿到唇膏后,学生们也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涂了起来。“他们现在经常会在出去玩之前说,‘我先涂个唇膏’。”任欣敏说,就算是男生,对于这份礼物也没有产生抗拒。“我和他们讲,如果自己不用,可以拿来送给妈妈用,毕竟所有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但也因为没有添加剂的原因,唇膏的保质期比较短,很容易氧化。”任欣敏说。在送唇膏的时候,任欣敏也向学生表达了自己送这份礼物的想法,“我希望他们可以学以致用,喜欢上化学。”任欣敏说,受这次送礼物的启发,接下来,她也会继续探索,利用化学知识制作出更多的东西拿来当礼物奖励给学生们。(文/记者 王天琪)
● 家长群本应扮演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共育,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诡异的博弈,让家校双方倍感压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但当前的家庭教育却被学校、教师卷入知识教育中● 家长群变为作业群,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混淆,家校关系错位所致。要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给学生完整的教育,应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同时推进学校治理改革近日,江苏一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迅速引起公众关注。很多家长在感叹“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同时,继续大倒“苦水”;而老师们也频频“发声”,有人说自己到了深夜11点还在微信群里回复家长的咨询信息,还有人称自己从未在家长群中给学生布置作业……随着“家长退群”事件持续发酵,江西、辽宁等省纷纷出台文件,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和陕西等10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做法,有的地方还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脆弱的家校关系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家长群为例,其本应扮演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共育,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诡异的博弈,让家校双方倍感压力。《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后发现,这些矛盾背后除了互相抱怨和不理解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家长吐槽压力巨大老师直言无可奈何北京市民刘波是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他对那位“退群”的家长表示“特别理解”,“平日里,家长们的情绪就算堆积如山,也未必敢在家长群里对老师正面发作。正因为如此,当有人在公共领域捅破这层‘窗户纸’时,立刻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家长群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却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这种压力来自于“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在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老师直接点名批评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标点符号都打错了,你当家长的不对孩子负责,不检查作业,想全部指望老师吗?”这样的话被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关于老师让家长给孩子批改作业,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作为家长,他们都曾有过批改作业的经历,以小学为主。刘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坦言,老师虽然没有直接要求家长必须批改作业,但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高,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也会加分。《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许多老师并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才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也有很多家长愿意参与其中。某些个别案例的争议,折射出的是教育改革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界限不清的问题。完全把教育的相关工作推给家长,当然不尽合理,但将一切工作推给教师,也未必就是“理所当然”。李蕾在成都某民办中学当初中语文老师。她坦言,学校有传统,每次都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留作业,自己“从未通过家长群向学生布置作业”。李蕾承认,现在学生“不太好管”,对于个别比较顽皮的学生,她有时会很无奈,会在家长群里发通知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更多的还是通知一些常规要求以及请家长注意孩子最近学习状态之类的,我也不会要求家长必须回复‘收到’。”在幼儿园担任小班老师的李君对于家长群也是心有戚戚焉。在她刚入行时,原以为发点上课照片可以让家长了解一下教学情况,但家长群目前发展成了咨询群。“有一次,晚上11点多了,我还在群里回复家长的问题。一次两次倒没事,若每位家长都这样,我怕连写教案的时间都没有了。”李君说。家长想退群却不敢生怕错过重要通知对于家长群,更多的人表示自己正处于“想退群,但不敢退群”的两难境地。“你可以关掉声音,也可以选择消息免打扰,可那些不会消失的未读信息却让家长们无处可逃。”刘波说,不加入微信家长群,信息来源少得可怜,还可能错过学校的重要通知;加了群,大量的信息容易让人坠入焦虑之海。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家长在开家长会时突然情绪崩溃。由于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要加班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本来上班压力就很大,还得盯着老师在群里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对于这位家长的情绪失控,受访的家长们纷纷表示特别理解。虽然孩子还只是在幼儿园中班,但北京市民林辰还是对家长群的“险恶”深有体会。按照她的说法,网上流传着的微信家长群潜规则并非笑谈,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孩子,所有不满和无奈都要放下,这一切都成了必选项。孩子上幼儿园后,林辰的手机里多了两个微信群,有老师在的是一个,没有老师在的又是一个。“有老师在的家长群,只是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老师会通报孩子的在园情况、发布重要通知;家长有疑问也会在微信群里与老师沟通。没有老师的家长群,就是家长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林辰原以为,在那个没有老师的群里发言,可以百无禁忌。直到有一天,她才发现自己想错了。那次群里讨论元旦时班级集体购买物品,她没多想就在家长群里发表了反对购买指定物品的消息,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没多久,就有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发来私信说,‘发表不同意见,请先和家委会私下沟通,以防影响班级团结’。”林辰回忆说,虽然她认真解释了自己的建议,但随后被告知指定物品已经得到老师的“拍板”。此后,林辰没再吭声。从那天起,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的林辰开始学习如何在家长群里“当家长”。然而,即使学会了谨言慎行,林辰有时候也会不胜其烦,因为“一个班不到30个学生,3个老师,可是群里总人数将近70人。有的家长把爷爷奶奶、舅舅姑妈都拉进了群。很多时候,老师介绍学生情况时,一些家长会在群里聊家长里短,把老师发的内容都淹没了”。尽管如此,林辰也不敢开启“消息免打扰”,“万一哪天不@所有人,漏掉通知可就坏了”。所以,林辰每天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把两个家长群全部翻看一遍,防止班级的相关通知信息被淹没在各类闲聊中。家长群变成攀比群努力表现源于心虚面对与家长群有关的讨论,许多网友回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家校关系。一名网友在微博上问出了一个赢得海量点赞的问题——没有手机和微信的时代,老师们都是怎么过的?有媒体报道称,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其依仗的无外乎两点:一是通讯发达了,写段文字发个通知,就可以把家长给安排了;二是现在的一些家长,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学历和能力。但家长群提供的应该是便利,而非压力;建立的应该是高效的沟通和和谐关系,而不是低效的纠缠和压迫关系。建立家长群的初衷,不外乎是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降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成本。然而,这种看似理想的状态似乎并不理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家长群变成“负担群”“攀比群”“马屁群”。“有人说,在微信盛行的中国,取消家长群的做法似乎并不现实,它终归在家长了解孩子动向、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技术发展,诸如我们幼儿园使用的家园互动平台让很多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迎刃而解。”北京市民张文笑称自己是幸运儿,因为她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让家长进入某移动互联网家园共育互动平台,平台可以实现幼儿园动态发布、活动通知、签到等。但张文曾经却为此焦虑过,因为“这简直不给家长留机会”。她所说的这个“机会”,其实就是“表现的机会”。“表现的背后就是刷存在感,存在感刷足了,才能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注。”张文说,她也曾反思过,为何当初听闻没有微信家长群时会焦虑、恐慌,甚至将互动平台的便捷视为“不合理”。“作为家长,在家长群里绞尽脑汁地努力表现,其实是因为心虚。即使在社会上有再光鲜的外表、再荣耀的头衔,在家长群里也都要放下身段,我们要表示的是——我能随叫随到。”张文自我反思后意识到,作为家长,她一直生怕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灵活”而没有被老师选上,从而“连累”了孩子。加入家长群一年多后,林辰感觉到,很多人都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而家长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也到处都是敌人——“别人家的家长”。所以,家长群里的各种明争暗斗才会如此风起云涌。《法治日报》记者发现,即使各方意见都不统一,但有一句话几乎是每个受访的家长、老师都曾提到的——都是为了孩子。(本报记者 赵丽 实习生 邢懿铭)
伴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逐步提升、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体育加码,一些家长慌了。在焦虑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校外培训机构,期望在中考测试中拿到满分或者相对高的分数。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到校外机构进行培训吗?体育锻炼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平衡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对分数的执着,体育教育是否又在延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带着读者的疑问和困惑,记者对专家、老师进行了采访。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一定是课内问:提高成绩,需要找培训机构吗?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一定是在课内。现在,国家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老师也会更努力地加强体育课的教育和教学。当然,这需要一套更科学更完整的体育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支撑,包括:以“体育走班制”为核心的“可选择性的专项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课内外身体锻炼内容体系与方法、学生公共安全和运动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富有特色的校内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内容体系等。有了这些内容与方法的保障,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速度和柔韧等素质也会得到很好发展,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目前,倡导开展“体育家庭作业”,是一个新的风向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将会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如果体育家庭作业能推动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身体发展的关注,那么当然也会促进学生达标成绩提高,会有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而这些又反馈到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动力和积极性上。吴顺民(四川省绵竹中学初中部校长):之前,家长对中考体育也是有各种担忧。近年来,绵竹中学中考体育A等学生达到85%左右,优异的体育成绩让家长放心满意。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体育课内外体系化的训练。需要明确的是,体育课堂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得到体质锻炼、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阵地。2015年,绵竹中学加入全国体育联盟后,学校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老师落实学校提出的“1+N”课改理念,把1260例“课课练”科学地引进课堂,根据学生中考体育检测标准,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体能。同时,学校开展“三操+社团+展示+竞训”的体系化课间训练,“特色跑操”等创新活动有机融入课间训练中。课间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学生文化成绩不断提高的同时体育成绩也逐年攀升。追求8-1>8,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兼修问:学习已经很紧张了,锻炼时间从哪里来?潘建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一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来。孩子只要保证在学校上体育课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如跑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就可以基本保证每天1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但锻炼的效果和强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师的安排设计和孩子自身的投入参与。二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中来。在不改变现有学科作业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每天或隔天有必须要参加的锻炼,孩子就能学会根据每天学习科目和留作业情况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要保持相对固定,孩子就能常态化。三从减轻课外班负担中来。如果孩子没有或仅有个别科目的课外班,就不存在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矛盾。对多数孩子来说,只要减少一个课外班,就有每周2次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四从家长的坚持中来。多数时候孩子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接送、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家长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家长本身对体育自带热情,只要家长把孩子锻炼的时间安排出来,把陪孩子锻炼当成家庭里的头等大事,孩子就有了体育锻炼的可能。毛振明:我们所说的8-1>8,是说在8小时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里,拿出一个小时进行身体的锻炼,以让左脑得以充分的休息,让右脑开始兴奋并工作,促进大脑的合理使用和全面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指减轻左脑的负担,减轻由于文化课学习的负担。简单地说:左脑管的是文化课学习,而右脑管的是音体美,我们加强右脑的负荷,让左脑积极性地休息,可以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兼修的效果。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化选择问:体育进入考试体系,是否走上应试教育之路?如何平衡兴趣与考试这之间的关系?毛振明:当初,体育进入中考时,有人称其为“以毒攻毒”,我觉得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大概意思是对的。体育中考会造成一定的体育应试现象,会带来一些强迫性,但其功效却是增强了体质,减缓了学业的负担,增加了户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两健”。因此,这个“毒”是一味好药,特效药,可以治初三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严重下降的这个“更大的毒”。我是当年全国体育中考试点的具体推动者之一。当年试点中考体育,与其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中考意义的解释时,我们经常说中考体育是一种“地位考试”,目的是让大家重视体育,重视学生体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都是有窗口期的,如柔韧度发展时机就是在5-12岁,力量、灵敏度发展时机在6-12岁,这时候不发展,学生的身体就耽误了。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锻炼。目前各地的中考体育内容都不尽一样,大约有120多种考试内容在实施,因此是在不断优化的探索阶段。关于强化体育和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过程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中考体育要达成的目标是,孩子们都能认真地学好运动技术,并将他们的学业成绩科学地呈现在体育考试里,促进体育教育培养“终身体育”的人,热爱体育并一生健康幸福的人。潘建芬:其实无论测试什么,都能以测代练、以测促练。体育测试出现学生没有兴趣、爱好丧失、痛恨体育等情况,多数与体育教师教得简单粗暴和学生对体育认知不足有关。体育测试如同其他学科考试,无论测什么、怎么测都有学生不喜欢。但如果体育测试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基础和运动能力做些个性化的选择,体育测试如同一场比赛中不同角色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体育测试能回归运动项目本色,就可以去功利化一些,学生就可以奔着自己真正喜欢、适合的那项运动去训练。